基于感性工学产品造型设计的理论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新需求的时代背景 | 第13页 |
·感性工学的广泛应用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掌握理论基础 | 第14页 |
·公开“黑箱操作” | 第14页 |
·指导持续研究 | 第14页 |
·研究内容与架构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感性工学 | 第18-31页 |
·感性工学概述 | 第18-20页 |
·感性 | 第18-20页 |
·感性工学 | 第20页 |
·感性工学的分类 | 第20-23页 |
·以测定方法分类 | 第20-21页 |
·以实施方法分类 | 第21-23页 |
·感性工学的目的与应用范围 | 第23-26页 |
·感性工学的目的 | 第23-24页 |
·感性工学的应用范围 | 第24-26页 |
·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差异 | 第26-30页 |
·古典的设计方法 | 第26-27页 |
·现代设计方法 | 第27-29页 |
·感性工学的优势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可量化的美感-物质前提 | 第31-40页 |
·美与美感 | 第31-34页 |
·什么是美 | 第31-32页 |
·什么是美感 | 第32页 |
·造型美的形式法则 | 第32-34页 |
·美感的量化 | 第34-35页 |
·量化方法 | 第35-39页 |
·量化方法分类 | 第35页 |
·直接量化 | 第35-36页 |
·间接量化 | 第36-37页 |
·以“比例”为例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会说话的产品-物质基础 | 第40-50页 |
·产品语言理论 | 第40-42页 |
·什么是产品的语言 | 第40页 |
·产品的语言功能 | 第40-42页 |
·产品语意学概述 | 第42-45页 |
·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42-43页 |
·符号 | 第43-44页 |
·语意 | 第44-45页 |
·产品语意学 | 第45页 |
·产品语意的传达方法 | 第45-48页 |
·诠释三角形 | 第45-46页 |
·传达方法 | 第46-47页 |
·与传统产品在功能意义上传达方式上的差异 | 第47-48页 |
·举例说明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有差异的认知-研究方向 | 第50-59页 |
·认知理论初探 | 第50-53页 |
·认知 | 第50页 |
·认知心理学 | 第50-52页 |
·人类认知模式 | 第52-53页 |
·产品造型的认知与传达 | 第53-55页 |
·认知差异 | 第55-58页 |
·造成认知差异的原因 | 第55-57页 |
·举例说明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工具 | 第59-65页 |
·统计的涵义 | 第59-60页 |
·统计工作 | 第59页 |
·统计数据 | 第59-60页 |
·统计学 | 第60页 |
·研究工具 | 第60-6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1-64页 |
·李克尺度法 | 第61-62页 |
·多元尺度法 | 第62页 |
·因素分析法 | 第62页 |
·集群分析法 | 第62-63页 |
·类神经网络 | 第63页 |
·复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实例-消费者意象与需求分析 | 第65-73页 |
·研究流程与步骤 | 第65-68页 |
·研究步骤 | 第65-66页 |
·专家访谈 | 第66-67页 |
·收集感性语汇 | 第67页 |
·收集典型样本 | 第67-68页 |
·问卷调查 | 第68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调查问卷回收 | 第68页 |
·集群分析 | 第68-69页 |
·因素分析 | 第69-71页 |
·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研究总结 | 第73-74页 |
·未来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附录一 | 第80-81页 |
附录二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