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言 | 第7-10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档案公开及其关系 | 第10-24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涵义 | 第10-14页 |
1. 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行政机关 | 第13页 |
2. 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 第13-14页 |
3.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政府信息 | 第14页 |
(二) 档案公开 | 第14-18页 |
1. 档案的涵义 | 第14-16页 |
2. 档案公开的方式 | 第16-18页 |
(三) 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公开的关系 | 第18-24页 |
1. 政府信息和档案的关系 | 第18-21页 |
2. 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公开的关系 | 第21-24页 |
二、我国档案公开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第24-37页 |
(一) 现状分析 | 第24-33页 |
1. 两种体制并存产生矛盾 | 第25-26页 |
2. 机关档案室档案公开管理缺位 | 第26-27页 |
3. 档案立法对档案部门权力和义务的规定不对称 | 第27-28页 |
4. 档案利用权得不到保证 | 第28-30页 |
5. 开放档案的相关规定不明确 | 第30-32页 |
6. 档案公开的救济途径缺乏 | 第32-33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1. 历史文化传统因素 | 第33页 |
2. 立法因素 | 第33-34页 |
3. 政治因素 | 第34-35页 |
4. 管理因素 | 第35页 |
5. 体制因素 | 第35页 |
6. 技术因素 | 第35-37页 |
三、与美国档案公开的比较与启示 | 第37-42页 |
(一) 与美国档案公开的比较 | 第37-41页 |
1. 观念比较 | 第37-38页 |
2. 工作重心比较 | 第38页 |
3. 程序比较 | 第38-39页 |
4. 法律制度比较 | 第39页 |
5. 档案开放比较 | 第39-40页 |
6. 技术比较 | 第40-41页 |
(二) 美国档案公开的启示 | 第41-42页 |
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41页 |
2. 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1页 |
3. 需要强化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功能 | 第41页 |
4. 要提高档案部门的技术水平 | 第41-42页 |
四、政府信息公开需求下档案公开的路径选择 | 第42-50页 |
(一) 要在全社会形成档案公开意识 | 第42-43页 |
1. 确立知情权理念 | 第42-43页 |
2. 确立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开放意识 | 第43页 |
(二) 修改《档案法》,使之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持一致 | 第43-45页 |
1. 确立有利于档案公开的立法理念 | 第43页 |
2. 解除对档案馆馆藏档案的限制 | 第43-44页 |
3. 扩大相关解释 | 第44页 |
4. 对档案部门的权力和利用者的权利进行相对平衡的规定 | 第44页 |
5. 设置救济途径 | 第44页 |
6. 解决机关档案室档案利用的问题 | 第44-45页 |
(三) 实行文档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 第45-46页 |
(四) 做好档案的定密、降密、解密工作,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 第46-47页 |
1. 进一步完善文件密级标识 | 第46-47页 |
2. 将密级设置纳入归档环节 | 第47页 |
3. 及时进行解密、解控 | 第47页 |
(五) 改进档案公开的技术条件,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技术保障 | 第47-48页 |
1. 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素质 | 第47-48页 |
2. 提高档案工作的科技含量 | 第48页 |
(六) 将档案部门建设成政府信息公开的场所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