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观赏园艺类病虫害论文

红掌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分子检测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引言第13-15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5-33页
 第一章 炭疽菌的分类与鉴定第15-21页
  1.SACCARDO 为表的传统分类系统第15页
  2.VON ARX 分类系统第15页
  3.SLrFrON 分类系统第15-16页
  4.分子生物学分类第16-21页
   ·RAPD 技术第16-18页
   ·ITS 的序列分析第18-21页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第21-27页
  1.形态学检测法第21-22页
   ·症状观察第21页
   ·镜检第21页
   ·分离培养第21-22页
  2.生物技术在病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22-26页
   ·血清学技术第22-23页
   ·PCR 技术第23-24页
   ·基因芯片技术第24-26页
  3.炭疽菌分子检测研究进展第26-27页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7-33页
  1.分子标记的概念与原理第27页
  2.分子标记的主要种类及特点第27-30页
   ·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析第27-28页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第28-30页
     ·单引物扩增第28-29页
     ·双引物扩增第29页
     ·以简单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第29-30页
  3.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研究进展第30-33页
   ·形态特征的变异第30页
   ·致病性的特征第30-31页
   ·分子生物学标记第31-33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33-87页
 第一章 红掌炭疽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第33-41页
  1.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标本来源与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第35页
   ·致病性测定第35页
   ·病原菌形态与培养性状第35页
   ·寄主范围测定第35页
   ·ITS的PCR的扩增与测序第35-36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5-36页
     ·引物第36页
     ·PCR反应条件第36页
     ·ITS序列分析第36页
  2.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分离结果与供试菌株的选取第36页
   ·病原菌形态与培养性状第36-37页
   ·致病性测定第37-38页
   ·寄主范围测定第38页
   ·序列分析与数据处理第38-40页
     ·C.gloeosporioides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第39页
     ·C.destructivum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第39-40页
  3.讨论第40-41页
 第二章 红掌胶孢炭疽菌的分子检测第41-51页
  1.材料和方法第42-45页
   ·供试菌株第42页
   ·病原菌DNA的提取第42-44页
     ·菌丝体的收集及其DNA的提取第43-44页
     ·分生孢子的收集及其DNA的提取第44页
     ·土壤中病原菌DNA的提取第44页
     ·灌溉水中病原菌DNA的提取第44页
     ·发病组织DNA的提取第44页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第44-45页
     ·引物设计第44-45页
     ·常规PCR反应第45页
     ·套式PCR反应第45页
  2.结果与分析第45-49页
   ·引物E1/E2对胶孢炭疸菌DNA的特异性PCR扩增第45-46页
   ·引物E1/E2扩增胶孢炭疽菌基因组DNA的灵敏度检测第46-47页
   ·胶孢炭疽菌的分生孢子灵敏度检测第47-48页
   ·灌溉水中胶孢炭疽菌的检测第48-49页
   ·发病植株组织的快速检测第49页
  3.结果与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红掌毁灭炭疽菌的分子检测第51-61页
  1.材料和方法第52-55页
   ·供试菌株第52-54页
   ·DNA提取第54页
     ·DNA的提取第54页
     ·分生孢子的收集及其DNA的提取第54页
     ·土壤中病原菌DNA的提取第54页
     ·灌溉水中病原菌DNA的提取第54页
     ·发病组织DNA的提取第54页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第54-55页
     ·引物设计第54页
     ·常规PCR反应第54-55页
     ·套式PCR反应第55页
  2.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引物F1/ITS4的特异性验证第55页
   ·引物F1/ITS4扩增红掌毁灭炭疽菌基因组DNA的灵敏度验证第55-56页
   ·红掌毁灭炭疽菌分生孢子的灵敏度检测第56-57页
   ·灌溉水中毁灭炭疽菌的检测第57-58页
   ·植物组织中毁灭炭疽菌的快速检测第58-59页
  3.讨论第59-61页
 第四章 红掌毁灭炭疽菌RAPD,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第61-71页
  1.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基因组DNA提取第62页
   ·RAPD 反应成分用量实验第62-63页
   ·RAPD 反应程序第63页
   ·ISSR 反应成分用量实验第63页
   ·ISSR 反应程序第63-64页
  2.结果与分析第64-69页
   ·各单因素对RAPD-PCR的影响第64-67页
     ·Mg~(2+)对PCR结果的影响第64页
     ·dNTP对PCR结果的影响第64-65页
     ·Taq酶用量对PCR的影响第65-66页
     ·引物用量对PCR的影响第66页
     ·最佳RAPD体系的建立第66-67页
   ·各单因素对ISSR-PCR的影响第67-69页
     ·Mg~(2+)对PCR结果的影响第67页
     ·dNTP对PCR结果的影响第67-68页
     ·Taq酶用量对PCR的影响第68页
     ·引物用量对PCR的影响第68-69页
     ·最佳ISSR体系的建立第69页
  3.讨论第69-71页
 第五章 红掌毁灭炭疽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71-87页
  1.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红掌毁灭炭疽菌标样的采集第73页
   ·RAPD分析第73-74页
     ·引物第73页
     ·RAPD体系第73页
     ·RAID 反应程序第73-74页
   ·ISSR 分析第74页
     ·引物第74页
     ·ISSR 体系第74页
     ·ISSR 反应程序第74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4页
  2.结果与分析第74-84页
   ·引物筛选和扩增结果第74-76页
   ·群体内遗传变异分析第76-78页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第78-79页
   ·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第79-80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0-84页
   ·RAPD和ISSR聚类分析的相关性第84页
  3.讨论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附录第95-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烹调对蔬菜中草酸的作用
下一篇:专业化视野下我国校长管理制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