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异质的书写——战争背景下的40 年代女性书写 | 第9-43页 |
第一节:战争的分化作用 | 第9-13页 |
第二节:分化与倾斜 | 第13-32页 |
一、外向的他视:解放区女性文学概述 | 第13-19页 |
二、内向的自审:沦陷区女性文学概述 | 第19-26页 |
三、整合与超越:国统区女性文学概述 | 第26-32页 |
第三节:契合与渗透 | 第32-43页 |
一、女性生命意识的暗中契合 | 第32-38页 |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潜性渗透 | 第38-43页 |
第二章:异质的语境——40 年代女性文学创作异同溯源 | 第43-55页 |
第一节:政治语境:自由与禁锢之间 | 第43-48页 |
第二节:文化语境:城市与乡村之别 | 第48-52页 |
第三节:身份差异:革命者、小市民、学者 | 第52-55页 |
第三章:多元意义的彰显——40 年代女性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 第55-75页 |
第一节:多元意义的彰显——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丰富、拓深 | 第55-60页 |
第二节:无为在歧路——解放区女性文学对“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影响 | 第60-66页 |
第三节:多元意义的延续——国统区、沦陷区女性文学对1980 年以后女性文学的意义 | 第66-75页 |
一、主题的延续和深化 | 第66-70页 |
二、张爱玲“上海书写”的延续 | 第70-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注释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