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论 陈三立与他的时代 | 第12-29页 |
第一节 陈氏一门与近代文化变迁 | 第12-16页 |
第二节 陈三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29页 |
(一) 1949年之前的陈三立研究 | 第16-17页 |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陈三立研究 | 第17-23页 |
(三) 新时期以来陈三立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23-27页 |
(四) 目前陈三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第一章 生平经历及思想渊源 | 第29-58页 |
第一节 少年时期 | 第29-33页 |
第二节 精神导师 | 第33-45页 |
第三节 湖南新政 | 第45-51页 |
第四节 袖手神州 | 第51-58页 |
第二章 文化保守主义情结 | 第58-89页 |
第一节 作为现代性方案的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 第58-64页 |
第二节 陈三立对“全盘西化”论的批判 | 第64-71页 |
第三节 “体合论”:儒学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 第71-79页 |
第四节 人道之本:宗法、纲常 | 第79-89页 |
第三章 人的现代化 | 第89-117页 |
第一节 晚清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缘起 | 第89-96页 |
第二节 陈三立的“人的现代化”思想(上) | 第96-104页 |
(一) 智、力、德 | 第96-100页 |
(二) 启民智,开群愚——陈三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 第100-104页 |
第三节 陈三立的“人的现代化”思想(下) | 第104-112页 |
(三) “人心风俗”观与国民性批判 | 第104-109页 |
(四)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 第109-112页 |
第四节 陈三立“人的现代化”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 第112-117页 |
第四章 断裂的焦虑 | 第117-148页 |
第一节 “仲尼已死”:近代文化转型与儒学危机 | 第117-124页 |
第二节 心境与诗境 | 第124-135页 |
(一) 幻灭与虚无 | 第124-126页 |
(二) 孤独感与边缘感 | 第126-130页 |
(三) 生趣与鬼趣 | 第130-135页 |
第三节 陈三立的精神遗产与陈寅恪的焦虑感 | 第135-148页 |
(一) 从《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看陈寅恪对王国维与陈三立的理解 | 第135-141页 |
(二) 陈寅恪对陈三立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 第141-148页 |
第五章 陈三立与旧体诗的现代转型 | 第148-175页 |
第一节 诗教传统的坚守与背叛 | 第148-156页 |
第二节 意象的扭曲与变形 | 第156-168页 |
(一) 柳、月、鼠意象的扭曲与变形 | 第156-160页 |
(二) “陌生化”与“间离效果” | 第160-163页 |
(三) 现代性与世界范围内的艺术艰深化趋势 | 第163-168页 |
第三节 陈三立与近代旧体诗的现代化 | 第168-175页 |
结语 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认同 | 第175-183页 |
附录 陈三立年谱 | 第183-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20-221页 |
致谢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