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绪论 | 第15-34页 |
一、“《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课题的学理依据 | 第15-17页 |
二、“《春秋》笔法”、中国文论释名 | 第17-23页 |
三、近30年来国内外“《春秋》笔法”的研究现状 | 第23-32页 |
四、本课题的入思理路和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第一章 “《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 | 第34-99页 |
第一节 “《春秋》笔法”的渊蔽 | 第34-44页 |
一、“百国春秋” | 第35-36页 |
二、《春秋》与孔子 | 第36-40页 |
三、道“义”之《春秋》 | 第40-44页 |
第二节 “《春秋》笔法”与古文经学 | 第44-61页 |
一、《左传》:因“本事”昭示“《春秋》笔法” | 第46-50页 |
二、杜预:藉《左传》总结“三体五例” | 第50-61页 |
第三节 “微言大义”与今文经学 | 第61-80页 |
一、“正名为本”之“大义” | 第62-70页 |
二、“借事明义”之“微言” | 第70-80页 |
第四节 “《春秋》笔法”与史家笔法 | 第80-99页 |
一、从“书法不隐”到“实录” | 第80-87页 |
二、从“正名”到“名教” | 第87-93页 |
三、“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 | 第93-99页 |
第二章 “《诗》亡然后《春秋》作” | 第99-158页 |
第一节 “《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 | 第99-114页 |
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何谓 | 第99-106页 |
二、“《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 | 第106-111页 |
三、“《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象征意义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史蕴诗心” | 第114-125页 |
一、“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 第115-120页 |
二、“作史贵知其意” | 第120-125页 |
第三节 “属辞比事”:诗史《春秋》笔 | 第125-141页 |
一、“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何谓 | 第125-131页 |
二、“属辞比事”:文学创作方法论 | 第131-136页 |
三、“诗史《春秋》笔”:以杜甫为例 | 第136-141页 |
第四节 “惩恶劝善”:诗史相表里 | 第141-158页 |
一、史:从“君子曰”到论赞 | 第142-145页 |
二、诗:“主文而谲谏” | 第145-149页 |
三、戏曲小说伦理化 | 第149-158页 |
第三章 “《春秋》无达辞” | 第158-233页 |
第一节 “《春秋》无达辞”何谓 | 第158-172页 |
一、有“常辞”无“通辞” | 第159-164页 |
二、“微其辞” | 第164-172页 |
第二节 “《诗》无达话,《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 第172-189页 |
一、“《诗》无达话、《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历史语境 | 第172-179页 |
二、“《诗》无达话、《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理论意义 | 第179-184页 |
三、“《诗》无达话、《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阐释实践 | 第184-189页 |
第三节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话” | 第189-206页 |
一、“断章取义”:“《春秋》无通义”与“《诗》无达话” | 第190-195页 |
二、“从变从义”:“微言大义”与“定向阐释” | 第195-200页 |
三、释义方式:“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 | 第200-206页 |
第四节 从“《诗》无达话”到“诗无达话” | 第206-233页 |
一、“《诗》无达话”的历史流变 | 第207-216页 |
二、“诗无达话”的理论内涵(上):“从变” | 第216-225页 |
三、“诗无达话”的理论内涵(下):“从义” | 第225-229页 |
四、“诗无达话”与西方阐释学 | 第229-233页 |
第四章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话语 | 第233-302页 |
第一节 “《春秋》五例”与“赋比兴” | 第233-243页 |
一、赋:“尽而不汙” | 第234-236页 |
二、比兴:“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 | 第236-243页 |
第二节 “尚简用晦”与简约含蓄 | 第243-258页 |
一、“简言以达旨” | 第244-248页 |
二、“隐义以藏用” | 第248-258页 |
第三节 “《春秋》笔法”与评论话语 | 第258-282页 |
一、“微而显”作为评论话语 | 第260-263页 |
二、“婉而成章”作为评论话话 | 第263-267页 |
三、“《春秋》笔法”与评点 | 第267-276页 |
四、“微言大义”与索隐 | 第276-282页 |
第四节 “《春秋》义法”与义法批评 | 第282-302页 |
一、从“《春秋》义法”到“古文义法” | 第282-287页 |
二、“义法批评” | 第287-294页 |
三、“义法批评”与“《春秋》义法”之融通 | 第294-299页 |
四、余论 | 第299-302页 |
结语 | 第302-306页 |
参考文献 | 第306-31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316-319页 |
后记 | 第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