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二、元代诗学研究状况述评 | 第14-2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元代诗学思想概说 | 第24-54页 |
第一节 元代社会背景概述 | 第24-48页 |
第二节 元代诗学总体风貌 | 第48-54页 |
第二章 气、理、心的对立与统一 | 第54-91页 |
第一节 诗歌本体:清灵秀淑之气、真实正大之理、心即理 | 第55-68页 |
第二节 “气”的涵义:治心养气与天地气运等 | 第68-81页 |
第三节 “理”的涵义:以理为主与六经之理等 | 第81-91页 |
第三章 诗歌创作阐释 | 第91-132页 |
第一节 创作主体应具备的条件:外在磨砺与内在提升 | 第91-115页 |
第二节 诗歌构思:“日炼月锻”与“悟识其妙” | 第115-127页 |
第三节 语言表达:“无迹之迹”与“含蓄蕴藉” | 第127-132页 |
第四章 诗格、诗法辨析 | 第132-168页 |
第一节 诗格、诗法略论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从诗歌体裁论诗格、诗法 | 第135-142页 |
第三节 从诗歌题材论诗格、诗法 | 第142-150页 |
第四节 从诗格、诗法看元人的唐宋诗观 | 第150-158页 |
第五节 对明代诗学的影响 | 第158-168页 |
第五章 诗歌风格探讨 | 第168-200页 |
第一节 异彩纷呈的元诗风格 | 第168-178页 |
第二节 元诗典型风格 | 第178-200页 |
第六章 宗唐复古与师心尚今 | 第200-238页 |
第一节 前期南北不同的宗唐复古论 | 第201-213页 |
第二节 中期宗唐复古论的高涨 | 第213-220页 |
第三节 后期宗唐复古论的继续发展 | 第220-228页 |
第四节 师心尚今以及对师古的批判 | 第228-238页 |
第七章 诗歌功用解读 | 第238-261页 |
第一节 教化讽谏:有补于治道 | 第238-247页 |
第二节 言志抒怀:得性情之正 | 第247-252页 |
第三节 遣兴娱情:自娱与娱人 | 第252-261页 |
结语 | 第261-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7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77-279页 |
后记 | 第279-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