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市场与的技术学习过程模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7页 |
·技术学习过程模式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技术学习及其过程模式的概念 | 第16-17页 |
·国外技术学习过程模式 | 第17-18页 |
·国内技术学习过程模式 | 第18-21页 |
·吸收能力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吸收能力的定义 | 第21-23页 |
·相关实证研究及结论 | 第23-24页 |
·相关模型介绍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7-35页 |
·案例研究方法讨论 | 第27-28页 |
·案例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案例研究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9-32页 |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案例研究对象的阶段划分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及主要发现 | 第35-54页 |
·技术引进的前期阶段(1966~1982 年) | 第35-38页 |
·阶段案例背景 | 第35-36页 |
·阶段技术发展过程 | 第36-38页 |
·东汽的产品与市场 | 第38页 |
·技术引进阶段(1982~1992 年) | 第38-43页 |
·阶段案例背景 | 第38-39页 |
·阶段技术发展过程 | 第39-42页 |
·技术引进谈判 | 第39-40页 |
·寻求技术突破 | 第40-41页 |
·技术能力提升 | 第41-42页 |
·东汽的产品与市场 | 第42-43页 |
·技术消化吸收阶段(1992~2002) | 第43-47页 |
·阶段案例背景 | 第43页 |
·阶段技术发展过程 | 第43-46页 |
·技术消化吸收 | 第44-45页 |
·持续技术引进 | 第45页 |
·技术能力提升 | 第45-46页 |
·东汽的产品与市场 | 第46-47页 |
·技术引进的升华阶段(2002~2007 年) | 第47-52页 |
·阶段案例背景 | 第48页 |
·阶段技术发展过程 | 第48-52页 |
·火电设备的技术引进 | 第49页 |
·燃汽轮机的技术引进 | 第49-50页 |
·核电汽轮机的技术引进 | 第50页 |
·风电风机的技术引进 | 第50-52页 |
·东汽的产品与市场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案例讨论及一般启示 | 第54-70页 |
·案例路径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第54-62页 |
·内部能力发展因素驱动 | 第54-59页 |
·认识价值的能力 | 第54-56页 |
·消化吸收能力 | 第56-59页 |
·应用外界知识到商业成果的能力 | 第59页 |
·外部市场发展因素驱动 | 第59-62页 |
·市场发展轨迹 | 第59-61页 |
·产品发展轨迹 | 第61-62页 |
·纵向案例结论 | 第62-66页 |
·案例技术学习过程模式 | 第62-65页 |
·案例技术学习过程模式的理论解释 | 第65-66页 |
·一般性启示 | 第66-70页 |
·技术的“天花板”与多元化选择 | 第66-68页 |
·突破技术“天花板”——系统性的创新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70-71页 |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