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林主要有害生物的监测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20页 |
| 第一章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分布 | 第20-25页 |
| 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 ·武夷山风景区萧氏松茎象的发生现状 | 第21页 |
| ·武夷山风景区萧氏松茎象发生规律 | 第21-23页 |
|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坡位的关系 | 第21-22页 |
|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被害株胸径的关系 | 第22-23页 |
|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海拔的关系 | 第23页 |
|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地被物覆盖率和郁闭度的关系 | 第23页 |
|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林龄的关系 | 第23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松墨天牛的发生与分布 | 第25-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标准地的设立与调查 | 第25页 |
| ·标准地的设立以及植株受害标准的划分 | 第25页 |
| ·标准地的调查 | 第25页 |
| ·马尾松单株松墨天牛寄生量的调查 | 第25-26页 |
| ·松墨天牛成虫的诱捕 | 第26页 |
| ·诱捕点的设立 | 第26页 |
| ·诱捕器的悬挂和引诱剂 | 第26页 |
| ·标本的处理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标准地的调查结果 | 第26页 |
| ·马尾松单株松墨天牛寄生量的调查 | 第26-27页 |
| ·松墨天牛成虫的林间监测 | 第27-28页 |
| ·捕捉器捕获节肢动物标本的类别统计 | 第27-28页 |
| ·林间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消长动态 | 第28页 |
| ·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比较 | 第28页 |
| ·松墨天牛成虫捕获量与添加引诱剂频次的关系 | 第28-29页 |
| ·松墨天牛成虫捕获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第29页 |
| ·松墨天牛成虫捕获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2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分布 | 第31-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马尾松毛虫的林间调查 | 第31页 |
| ·频振式杀虫灯诱捕 | 第31-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马尾松毛虫的林间调查结果 | 第32页 |
| ·频振式杀虫灯诱捕结果 | 第32-33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 第35-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 | 第35-36页 |
| ·林冠层的调查 | 第35-36页 |
| ·地被层的调查 | 第36页 |
| ·节肢动物类群相似性的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马尾松林的节肢动物类群及其构成 | 第36-39页 |
| ·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相似性 | 第39-40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地统计学分析 | 第41-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 ·标准地的确立与调查 | 第41页 |
| ·变异曲线图的构建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变异曲线图及其空间格局 | 第41-42页 |
| ·空间格局的检验 | 第42-43页 |
| ·空间格局的特征参数 | 第43-44页 |
| ·萧氏松茎象幼虫种群的聚集范围 | 第43页 |
| ·个体间相关作用的度量 | 第43页 |
| ·格局的方向性 | 第43-44页 |
| ·空间变异与样方大小的关系 | 第44-45页 |
| ·不同样方下萧氏松茎象幼虫种群的变异曲线图 | 第44-45页 |
| ·变异函数与样方大小的关系 | 第4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有害生物及监测点分布图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