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8-20页 |
·知识溢出理论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国外知识溢出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国内学者对知识溢出效用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 | 第12-18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16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机理 | 第16-18页 |
·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研究 | 第22-31页 |
·知识溢出效应的内涵 | 第22-24页 |
·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人才环境 | 第24页 |
·知识的重要载体——人才 | 第24页 |
·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24页 |
·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渠道 | 第24-26页 |
·集群内企业间人员流动 | 第24-25页 |
·集群内企业衍生 | 第25页 |
·集群内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 | 第25-26页 |
·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影响效应 | 第26-28页 |
·外部知识溢出、集群吸收能力与集群持续竞争优势 | 第28-30页 |
·集群获取外部知识溢出的重要性 | 第28页 |
·集群吸收能力:有效利用外部知识、形成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设计 | 第31-44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 | 第31-32页 |
·定性评价 | 第31页 |
·定量评价 | 第31-32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方法论原理 | 第32-33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3-42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3-34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34-36页 |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36-41页 |
·AHP法确定权重 | 第36-39页 |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39-40页 |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 第40页 |
·数值标准化 | 第40-41页 |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41页 |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程序 | 第41页 |
·几个操作性问题 | 第41-42页 |
·集群边界确定 | 第41-42页 |
·评价指标筛选和处理 | 第42页 |
·数据的取得及其可靠性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第44-75页 |
·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46-64页 |
·规模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46-47页 |
·效益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47-49页 |
·投融资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49-50页 |
·市场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50-52页 |
·学习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52-53页 |
·持续创新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53-55页 |
·基础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55-57页 |
·文化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57-59页 |
·国际化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59-60页 |
·企业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60-62页 |
·结构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 第62-64页 |
·湖南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分析 | 第64-70页 |
·规模竞争力分析 | 第66-67页 |
·效益竞争力分析 | 第67页 |
·投融资竞争力的分析 | 第67-68页 |
·市场竞争力分析 | 第68页 |
·学习竞争力分析 | 第68-69页 |
·持续创新竞争力的分析 | 第69页 |
·基础竞争力的分析 | 第69页 |
·文化竞争力的分析 | 第69-70页 |
·国际化竞争力分析 | 第70页 |
·提升湖南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 第70-75页 |
·构筑高科技型人才高地 | 第70-71页 |
·提高持续创新竞争力 | 第71-72页 |
·提升投融资竞争力 | 第72-74页 |
·培植新的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 第74-7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