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6-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6-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二、攻击行为之国内外研究 | 第8-10页 |
(一) 攻击行为之国外研究 | 第8-9页 |
(二) 攻击行为的国内研究 | 第9-10页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 攻击行为 | 第10-11页 |
(二) 欺负行为 | 第11-12页 |
(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 文献法 | 第12页 |
(二) 问卷法 | 第12页 |
(三) 访谈法 | 第12页 |
第二部分 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状况及原因分析 | 第12-28页 |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的状况 | 第12-18页 |
(一) 学生之间相互攻击的主要方式 | 第12-14页 |
(二) 攻击行为发生的地点 | 第14-15页 |
(三) 攻击行为易于产生的情境和条件 | 第15-17页 |
(四) 攻击行为的频率 | 第17-18页 |
(五) 其他同学对攻击行为的反应和态度 | 第18页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18-28页 |
(一) 社会因素 | 第19-22页 |
(二) 学校因素 | 第22页 |
(三) 家庭因素 | 第22-25页 |
(四) 个人因素 | 第25-28页 |
第三部分 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的教育对策 | 第28-36页 |
一、治理社会环境 | 第28页 |
(一) 加强法治教育 | 第28页 |
(二) 杜绝不良文化的影响 | 第28页 |
(三) 设置小学高年级学生辅导机构 | 第28页 |
二、加强学校教育 | 第28-31页 |
(一) 良好班级的塑造 | 第28-29页 |
(二) 根据年龄特征,注意教育方法 | 第29页 |
(三) 锻炼学生对挫折的耐受性 | 第29-30页 |
(四)适度提供发泄机会 | 第30页 |
(五) 培养移情能力 | 第30页 |
(六) 订契约 | 第30-31页 |
(七)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 第31页 |
(八) 补救教学 | 第31页 |
(九) 利用家庭访视与家长访谈建立适当的管教子女的方法 | 第31页 |
三、注重家庭教养方式 | 第31-36页 |
(一) 医学检查 | 第31-32页 |
(二) 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暴力,尤其不对孩子使用暴力 | 第32页 |
(三) 家庭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 第32-33页 |
(四) 家长身教重于言教 | 第33页 |
(五) 采用“增强”策略 | 第33-36页 |
ABSTRACT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盘锦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调查问卷 | 第42-43页 |
盘锦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访谈提纲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