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沉积硅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49页 |
·硅质生物与海洋蛋白石沉积 | 第12-15页 |
·海洋硅循环概述及其收支平衡 | 第15-22页 |
·世界海洋中硅酸的输入 | 第17-19页 |
·生物硅的产量 | 第19-20页 |
·沉积物和深海水体:生物硅输出和再循环 | 第20-21页 |
·海洋硅的收支平衡 | 第21-22页 |
·现代海洋中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 第22-40页 |
·表层水体生物硅的生产 | 第22-25页 |
·表层水体生物硅的输出 | 第25-26页 |
·真光层生物硅输出的控制机制 | 第26-32页 |
·深水和海底过程 | 第32-40页 |
·河口环境中溶解态硅的行为 | 第40-43页 |
·大陆边缘环境中生物硅的积累 | 第43-45页 |
·生物硅与全球碳循环 | 第45-46页 |
·作为古海洋指标的生物硅记录及其解读难题 | 第46-47页 |
·展望与研究意义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珠江口海域环境背景 | 第49-61页 |
·珠江口基本特征 | 第50-51页 |
·珠江口气候特征 | 第51-52页 |
·珠江口水体特征 | 第52-54页 |
·水动力特征 | 第52-53页 |
·水温特征 | 第53页 |
·盐度特征 | 第53-54页 |
·溶解氧特征 | 第54页 |
·珠江口现代沉积环境特征 | 第54-58页 |
·现代沉积速率分区 | 第54-55页 |
·现代沉积环境分区 | 第55-58页 |
·对比海域环境概况 | 第58-61页 |
·象山港海域 | 第58页 |
·长江口海域 | 第58-61页 |
第四章 采样与方法 | 第61-7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7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2-63页 |
·沉积硅的释放及其形态分析 | 第63-65页 |
·生物硅的分析方法 | 第65-69页 |
·烧失量的测定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沉积硅的释放与形态分析 | 第71-81页 |
·振荡时间对硅释放的影响 | 第72-73页 |
·pH值对硅释放的影响 | 第73页 |
·盐度对硅释放的影响 | 第73-75页 |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硅的形态分析 | 第75-79页 |
·硅的形态分布 | 第75-76页 |
·释放后沉积硅的形态变化 | 第76-79页 |
·总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生物硅的提取与分析 | 第81-105页 |
·珠江口的初级生产力和硅酸的移出 | 第82-84页 |
·结果 | 第84-97页 |
·反应性硅的释放模式及其与铝、钾的相关性 | 第84-87页 |
·生物硅的提取及其空间分布 | 第87-90页 |
·温和酸淋滤过程中元素释放的相关性 | 第90-96页 |
·钾和硅释放的关系 | 第96-97页 |
·讨论 | 第97-103页 |
·硅质颗粒物的转变与成岩微环境 | 第97-99页 |
·反应性钾和反应性硅的关系 | 第99-100页 |
·成岩转化与自生粘土的形成 | 第100-101页 |
·反应性硅的可给性与存储 | 第101-103页 |
·反向风化作用与元素循环 | 第103页 |
·总结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8-129页 |
博士学习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