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文献综述 | 第6-8页 |
前言 | 第8页 |
一、新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 | 第8-22页 |
(一)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界定 | 第8-10页 |
1、大学生违法涵义及构成条件 | 第8-9页 |
2、大学生犯罪涵义及构成条件 | 第9页 |
3、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 第9-10页 |
(二)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 | 第10-19页 |
1、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且犯罪中的大案要案增多 | 第10-12页 |
2、大学生犯罪的种类相对比较集中,绝大多数案件是侵犯财产、侵犯人身权利和性犯罪案件 | 第12-15页 |
3、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多样化趋势 | 第15-17页 |
4、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化倾向 | 第17-18页 |
5、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高智能化 | 第18-19页 |
6、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 第19页 |
(三)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趋势 | 第19-22页 |
1、发案率稳中趋降 | 第19页 |
2、侵财性违法犯罪将继续占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首位 | 第19-20页 |
3、大学生违法犯罪作案的重点在校内,但有向校外发展的趋势 | 第20页 |
4、新的违法犯罪种类将会出现 | 第20页 |
5、违法犯罪的团伙化趋势明显 | 第20页 |
6、高智能化犯罪更加显著,网络违法犯罪在大学生违法犯罪中引人注目 | 第20-21页 |
7、性违法犯罪将会增加,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性违法犯罪现象将成上扬趋势 | 第21页 |
8、因心理异常而杀人的案件仍将占一定比例 | 第21-22页 |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 | 第22-37页 |
(一) 社会客观原因 | 第22-26页 |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22-23页 |
2、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控制能力的弱化 | 第23页 |
3、社会道德的失范 | 第23-24页 |
4、不良文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5、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25-26页 |
(二) 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 第26-29页 |
1、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 | 第26-27页 |
2、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成为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 | 第27页 |
3、道德失范,缺乏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 第27-29页 |
4、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哥们意气严重 | 第29页 |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29-31页 |
1、家庭结构不健全对子女的影响 | 第30页 |
2、家庭教育失当是大学生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 第30页 |
3、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 | 第30-31页 |
4、家庭控制能力降低 | 第31页 |
(四) 学校教育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 第31-36页 |
1、学校教育的失误是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 第31-34页 |
2、学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 第34-35页 |
3、校园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 | 第35-36页 |
4、高校周遍环境日益复杂,问题重重 | 第36页 |
(五)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断裂 | 第36-37页 |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 | 第37-51页 |
(一)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1、指导思想 | 第37-38页 |
2、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二) 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是防范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之一 | 第39-48页 |
1、改革中学教育,是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前提 | 第40页 |
2、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两课”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 第40-42页 |
3、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 第42-43页 |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 第43-45页 |
5、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第45-47页 |
6、加强大学生性知识、性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性诱惑的免疫力 | 第47-48页 |
7、强化校园管理,控制不良行为,切实抓好管理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 第48页 |
(三) 增强家庭德育功能是防范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石 | 第48-50页 |
1、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增强家庭德育功能的前提 | 第48-49页 |
2、注重教育方法,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 第49页 |
3、建立良好家庭关系,改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德育功能 | 第49页 |
4、家庭德育教育要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 第49-50页 |
(四) 扎实推进道德文化传承途径的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