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对外开放程度测度的文献回顾 | 第10-14页 |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回顾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特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18-25页 |
·引言 | 第18页 |
·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 第18-19页 |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18页 |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18-19页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9页 |
·引入制度变迁的内生增长模型 | 第19-21页 |
·来自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批评 | 第19-20页 |
·考虑制度变迁的内生AK 模型 | 第20-21页 |
·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21-25页 |
·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3 主要计量方法 | 第25-39页 |
·引言 | 第25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25-30页 |
·主要的权重分配方法及其优缺点 | 第25-27页 |
·主成分分析法分配权重的原理 | 第27-30页 |
·协整和向量误差纠错模型 | 第30-39页 |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 第30-33页 |
·时间序列的协整性 | 第33-35页 |
·误差协整模型 | 第35页 |
·Johansen-Juselius 误差修正方法 | 第35-39页 |
4 测度对外开放程度指数的指标体系 | 第39-52页 |
·引言 | 第39页 |
·现有的测度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测度指标体系构成方面的问题 | 第39-40页 |
·测度指标体系权重分配方面的问题 | 第40页 |
·其他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 第40-41页 |
·对外开放程度指标体系的重建 | 第41-46页 |
·对外开放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1-44页 |
·对外开放程度指标体系权重的生成 | 第44-46页 |
·对外开放程度指数的测度结果及其解释 | 第46-52页 |
·对权重分配结果的解释 | 第46-47页 |
·开放程度指数测度结果的解释 | 第47-52页 |
5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52-59页 |
·引言 | 第52页 |
·理论模型 | 第52-53页 |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第53-55页 |
·实证检验结果 | 第55-59页 |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55页 |
·协整关系检验 | 第55-57页 |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估计及长短期因果关系 | 第57-59页 |
6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关于对外开放程度的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总体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 | 第59页 |
·金融领域的开放在总体开放中居于核心地位 | 第59页 |
·服务贸易决定整体贸易开放进程 | 第59-60页 |
·FDI 的作用依旧举足轻重 | 第60页 |
·关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结论 | 第60页 |
·相关的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 | 第68-69页 |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页 |
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69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9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