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2页 |
第一节 晚清小说的转折时期与“误读” | 第7-10页 |
第二节 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误读”理论 | 第12-18页 |
第一节 “误读”的内涵和类型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误读理论的阐释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误读的美学效应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小说救国”——小说功用的误读 | 第18-29页 |
第一节 中国小说的传统功用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晚清政治小说的误读 | 第19-25页 |
第三节 误读的功利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根源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叙事的误读”——小说的艺术形式的误读 | 第29-37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的特点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小说叙事模式的误读 | 第30-35页 |
第三节 叙事误读的文化根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误读现象的美学效果 | 第37-40页 |
第一节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意义——小说功用误读的美学效果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叙事误读的美学效果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45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