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5页 |
1.1.1 图像分割概述 | 第10-12页 |
1.1.2 数学形态学与数字图像处理 | 第12-14页 |
1.1.3 医学图像处理 | 第14-15页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2 数学形态学基本理论 | 第17-2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二值形态学 | 第17-20页 |
2.2.1 二值腐蚀 | 第17-18页 |
2.2.2 二值膨胀 | 第18-19页 |
2.2.3 二值开运算 | 第19-20页 |
2.2.4 二值闭运算 | 第20页 |
2.3 灰值形态学 | 第20-26页 |
2.3.1 灰值腐蚀 | 第20-21页 |
2.3.2 灰值膨胀 | 第21-22页 |
2.3.3 灰值开运算 | 第22-23页 |
2.3.4 灰值闭运算 | 第23-24页 |
2.3.5 灰值形态学梯度 | 第24-25页 |
2.3.6 高帽变换(Top-Hat)和低帽变换(Bot-Hat) | 第25-26页 |
2.4 彩色形态学 | 第26-27页 |
3 图像分割基本理论 | 第27-38页 |
3.1 引言 | 第27-31页 |
3.1.1 并行边界分割技术 | 第28-29页 |
3.1.2 串行边界分割技术 | 第29-30页 |
3.1.3 并行区域分割技术 | 第30页 |
3.1.4 串行区域分割技术 | 第30-31页 |
3.2 经典边缘检测算法 | 第31-37页 |
3.3 现代边缘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4 基于全方位、多尺度形态学的图像边缘检测 | 第38-44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基本形态变换 | 第39-40页 |
4.3 全方位、多尺度形态边缘检测算法 | 第40-42页 |
4.3.1 全方位结构元素的选取 | 第40页 |
4.3.2 多尺度结构元素的选取 | 第40-41页 |
4.3.3 全方位、多尺度形态边缘检测算法的构造 | 第41-42页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2-44页 |
5 基于全方位、多尺度形态学的彩色图像处理 | 第44-56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彩色图像处理 | 第44-45页 |
5.2.1 色度学简介 | 第44页 |
5.2.2 彩色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 第44-45页 |
5.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彩色图像滤波 | 第45-50页 |
5.3.1 多尺度形态学的彩色图像滤波方法 | 第46-47页 |
5.3.2 彩色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5.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8-50页 |
5.4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彩色图像边缘检测 | 第50-56页 |
5.4.1 动态K-L变换及彩色图像的单色化 | 第51-53页 |
5.4.2 不同彩色空间下的形态边缘提取 | 第53页 |
5.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3-56页 |
6 基于图像森林化变换(IFT)的分水岭算法 | 第56-66页 |
6.1 引言 | 第56页 |
6.2 分水岭变换 | 第56-57页 |
6.2.1 分水岭的定义 | 第56-57页 |
6.2.2 分水岭算法的实现 | 第57页 |
6.3 基于IFT的分水岭算法 | 第57-61页 |
6.3.1 最短路径问题 | 第57-58页 |
6.3.2 图像森林化变换(IFT) | 第58-60页 |
6.3.3 基于IFT的分水岭算法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 第60-61页 |
6.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1-66页 |
6.4.1 传统分水岭算法及过分割问题 | 第61-62页 |
6.4.2 预处理效果 | 第62-63页 |
6.4.3 使用基于IFT的分水岭算法 | 第63-66页 |
7 结语 | 第66-68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6页 |
7.2 论文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