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声韵系统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一、《增韵》来源、编撰目的、体例、作者及版本情况 | 第8-10页 |
| 二、研究现状及本文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 第二章《增韵》与《集韵》系韵书的关系 | 第12-14页 |
| 第三章 《增韵》声类系统研究 | 第14-26页 |
| 一、切语上字不同,但被切字的音韵地位未发生变化 | 第14页 |
| 二、切语上字不同,被切字的音韵地位发生了变化 | 第14-26页 |
| (一) 与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演变相吻合 | 第14-24页 |
| (二) 与毛晃父子的口耳有关的语音变化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增韵》韵类系统研究 | 第26-46页 |
| 一、表现中古韵书音系的等韵图 | 第26-27页 |
| 二、韵类系统 | 第27-46页 |
| (一) 《增韵》韵目次序及用字 | 第27-28页 |
| (二) 《增韵》韵类系统变化 | 第28-46页 |
| 1、通摄 | 第30-31页 |
| 2、江、宕摄 | 第31-32页 |
| 3、止摄 | 第32-34页 |
| 4、遇摄 | 第34-35页 |
| 5、蟹摄 | 第35-37页 |
| 6、臻摄 | 第37-39页 |
| 7、山摄 | 第39页 |
| 8、效摄 | 第39-40页 |
| 9、果、假摄 | 第40-41页 |
| 10、梗摄 | 第41-43页 |
| 11、曾摄 | 第43页 |
| 12、流摄 | 第43-44页 |
| 13、深摄 | 第44-45页 |
| 14、咸摄 | 第45-46页 |
| 第五章结语 | 第46-48页 |
| 注释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作者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