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童子科研究
第一章 概论 | 第1-1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研究资料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童子科的确立与兴废 | 第11-21页 |
一、童子科渊源 | 第11-14页 |
二、童子科兴废 | 第14-19页 |
(一) 唐代兴废情况 | 第14-15页 |
(二) 五代兴废情况 | 第15-16页 |
(三) 宋代兴废情况 | 第16-19页 |
三、童子科利弊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童子科在唐宋期间的变化 | 第21-36页 |
一、考试情况变化 | 第21-27页 |
(一) 考生年龄与录取人数变化 | 第21-22页 |
(二) 应试方式变化 | 第22-24页 |
(三) 考试内容变化 | 第24-27页 |
二、待选情况 | 第27-29页 |
三、入仕情况 | 第29-32页 |
四、地理分布 | 第32-36页 |
第四章 童子科的影响及在科举史上的地位 | 第36-38页 |
一、童子科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二、童子科在科举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早期教育及中第后的继续教育 | 第38-42页 |
一、早期教育 | 第38-39页 |
二、继续教育 | 第39-40页 |
三、教材 | 第40-42页 |
总结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 | 第4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