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棉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监测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前言第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棉花枯萎病的发现、地理分布及危害状况第12-13页
  1.1.1 棉花枯萎病的发现和地理分布第12页
  1.1.2 棉花枯萎病在中国的发生及危害情况第12-13页
 1.2 棉花枯萎病菌的致病机制第13-14页
 1.3 棉花抗枯萎病菌的机理第14-15页
 1.4 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第15-22页
  1.4.1 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小种)第15页
  1.4.2 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小种)的鉴定方法第15-22页
   1.4.2.1 国际通用鉴别寄主法第16-17页
   1.4.2.2 营养亲和群第17-18页
   1.4.2.3 同工酶第18-19页
   1.4.2.4 分子标记技术第19-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2.1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国际通用鉴别寄主法第22-23页
  2.1.1 供试菌株和标准菌株第22-23页
  2.1.2 培养基的种类和制备第23页
  2.1.3 鉴别寄主的种类第23页
  2.1.4 鉴定方法第23页
  2.1.5 苗期棉花枯萎病的调查方法第23页
 2.2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营养亲和性测定第23-24页
  2.2.1 培养基的种类和制第23-24页
  2.2.2 突变体的诱导和表型鉴定第24页
  2.2.3 营养亲和性测定第24页
 2.3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同工酶研究第24-26页
  2.3.1 供试菌株第24-25页
  2.3.2 菌体培养和收集第25页
  2.3.3 样品制备第25页
  2.3.4 凝胶电泳第25页
  2.3.5 凝胶染色第25页
  2.3.6 电泳图谱聚类分析第25-26页
 2.4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标记研究第26页
  2.4.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页
  2.4.2 引物的设计合成第26页
  2.4.3 PCR扩增第26页
  2.4.4 目的片段的回收和Southern—blot第26页
 2.5 棉花枯萎病菌的继代培养第26-27页
  2.5.1 供试菌株第26页
  2.5.2 试验方法第26-27页
  2.5.3 继代培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第27页
  2.5.4 继代培养的菌株致病性测定第27页
  2.5.5 苗期棉花枯萎病的调查方法第27页
 2.6 棉花枯萎病菌定殖特性的研究第27-28页
  2.6.1 供试菌株第27页
  2.6.2 不同定殖部位菌株培养性状的观察第27页
  2.6.3 不同定殖部位菌株定殖稳定性观察第27页
  2.6.4 不同定殖部位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第27-2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8-43页
 3.1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国际通用鉴别寄主法第28-31页
  3.1.1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7号生理小种不同菌系致病力的分化第28-31页
 3.2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营养亲和性测定第31-32页
  3.2.1 突变体的获得和表型鉴定第31页
  3.2.2 营养亲和性的测定第31-32页
 3.3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分析第32-37页
  3.3.1 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第32-33页
  3.3.2 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分析第33-34页
  3.3.3 可溶性蛋白质谱分析第34-35页
  3.3.4 电泳图谱的聚类分析第35-37页
 3.4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标记研究第37-38页
  3.4.1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PCR扩增第37-38页
  3.4.2 Southern-blot结果第38页
 3.5 棉花枯萎病菌的继代培养第38-41页
  3.5.1 继代培养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第38-40页
  3.5.2 继代培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第40-41页
 3.6 棉花枯萎病菌定殖部位的初步研究第41-43页
  3.6.1 木质部定殖和髓部定殖菌株致病力测定第41-42页
  3.6.2 不同部位定殖稳定性研究第42页
  3.6.3 不同部位定殖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第42-43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附录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历第53-54页
导师评语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维生素E和维生素C添加剂量及方法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形成的规律性特征和创新项目组织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