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16页 |
引论 | 第16-19页 |
第一部分 理论框架 | 第19-79页 |
第一章 教育概念 | 第19-40页 |
第一节 国内关于教育概念的探讨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国外关于教育概念的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教育概念探索 | 第24-40页 |
一、 概念简析 | 第24-27页 |
二、 教育概念探讨 | 第27-40页 |
第二章 教育功能与作用 | 第40-56页 |
第一节 功能论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教育功能 | 第43-52页 |
一、 教育的外部功能 | 第43-47页 |
二、 教育的内部功能 | 第47-52页 |
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 第52-56页 |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实践及其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6-79页 |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6-60页 |
一、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 第56-58页 |
二、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0-67页 |
一、 教育与经济生产 | 第60-62页 |
二、 教育与经济分配、交换 | 第62-65页 |
三、 教育与经济消费 | 第65-67页 |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7-69页 |
第四节 教育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9-79页 |
一、 教育与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9-74页 |
二、 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74-79页 |
第二部分 四川藏区教育状况分析 | 第79-182页 |
第四章 四川藏区自然概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 第79-105页 |
第一节 自然概况 | 第79-84页 |
一、 地理、气候概况 | 第79-81页 |
二、 自然资源概况 | 第81-84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 | 第84-105页 |
一、 四川藏区社会的传统性 | 第85-102页 |
二、 四川藏区的现代社会文化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 第105-128页 |
第一节 寺院教育兴起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寺院教育概况 | 第110-119页 |
一、 格鲁派寺院教育 | 第110-119页 |
二、 其他教派寺院教育 | 第119页 |
第三节 寺院教育评价 | 第119-128页 |
一、 寺院教育的积极作用 | 第119-124页 |
二、 寺院教育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 第124-128页 |
第六章 学校教育 | 第128-148页 |
第一节 官学、书院与私塾 | 第128-132页 |
一、 官学 | 第128-129页 |
二、 书院 | 第129-130页 |
三、 私塾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近代教育 | 第132-142页 |
一、 清末四川藏区学堂近代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132-139页 |
二、 民国时期的四川藏区教育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现代教育 | 第142-148页 |
第七章 四川藏区学校教育功能分析 | 第148-163页 |
第一节 四川藏区学校内部功能 | 第148-158页 |
一、 在教育者方面的问题 | 第148-152页 |
二、 在受教育者方面的问题 | 第152-154页 |
三、 在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 | 第154-158页 |
第二节 外部功能不健全 | 第158-163页 |
一、 文化功能亟待完善 | 第158-161页 |
二、 社会功能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 第161-163页 |
第八章 四川藏区教育功能失调的原因 | 第163-182页 |
第一节 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163-169页 |
一、 高山峡谷、人口居住分散造成一村一师一校 | 第163-167页 |
二、 自然环境恶劣造成交通不便,成为教育正常运行的严重阻碍 | 第167-168页 |
三、 环境艰苦、生活困难,教师难留 | 第168-169页 |
第二节 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169-175页 |
一、 四川藏区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69-171页 |
二、 四川藏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 第171-175页 |
第三节 政治方面的原因 | 第175-176页 |
第四节 宗教文化方面的原因 | 第176-182页 |
一、 寺院与学校产生争夺生源的矛盾 | 第176-178页 |
二、 地方宗教领袖对普通藏族群众的教育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 | 第178页 |
三、 “有子应入寺”的传统观念在部分藏民心里根深蒂固 | 第178-179页 |
四、 视读书为“学差”的传统观念还未根本消除 | 第179-182页 |
第三部分 四川藏区教育功能改善 | 第182-229页 |
第九章 培养目标的制定 | 第182-196页 |
第一节 学校参与制定培养目标 | 第182-183页 |
第二节 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 第183-187页 |
第三节 四川藏区培养目标思路 | 第187-196页 |
一、 一般培养目标 | 第187-191页 |
二、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 | 第191-196页 |
第十章 课程改革与师资建设 | 第196-207页 |
第一节 课程改革 | 第196-201页 |
一、 课程综合化趋势 | 第196-197页 |
二、 课程多样化的必要性 | 第197-198页 |
三、 课程本土化 | 第198-201页 |
第二节 师资建设 | 第201-207页 |
一、 提高师资质量 | 第201-204页 |
二、 稳定师资队伍 | 第204-205页 |
三、 激励教师敬业精神 | 第205-207页 |
第十一章 宏观教育结构与办学模式 | 第207-214页 |
第一节 宏观教育结构 | 第207-209页 |
一、 四川藏区高等教育目标定位 | 第207-208页 |
二、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 第208-209页 |
第二节 办学模式改革 | 第209-214页 |
一、 改善学校布局 | 第209-210页 |
二、 加强寄宿制教育 | 第210-212页 |
三、 发展异地办学与联合办学 | 第212-213页 |
四、 推进合作交流 | 第213-214页 |
第十二章 结语:全球化浪潮下四川藏区教育发展 | 第214-229页 |
第一节 全球化无可阻挡 | 第214-215页 |
第二节 过去与现在:藏族文化都在“全球化” | 第215-217页 |
第三节 藏区教育亟待创新 | 第217-219页 |
第四节 教育全球化和藏区教育现代化 | 第219-224页 |
一、 教育全球化趋势 | 第219-220页 |
二、 藏区教育现代化 | 第220-224页 |
第五节 参照与启示 | 第224-229页 |
一、 容闳模式 | 第224-225页 |
二、 工读模式 | 第225-226页 |
三、 “公司+农户”模式 | 第226-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3页 |
致谢 | 第233-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