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一、 宋代川峡地区高级政区及其治所沿革 | 第12-19页 |
(一) 川峡地区高级政区沿革 | 第12-15页 |
(二) 川峡地区高级政区治所沿革 | 第15-19页 |
1 北宋时期高级治所沿革 | 第16-17页 |
2 南宋时期高级治所沿革 | 第17-19页 |
二、 宋代益州(成都府)路政区地理及其信息系统处理 | 第19-45页 |
(一) 北宋益州(成都府)路政区沿革 | 第20-30页 |
1 北宋前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20-22页 |
2 熙宁时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22-25页 |
3 北宋末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25-30页 |
(二) 南宋成都府路政区沿革 | 第30-31页 |
1 二级政区沿革 | 第30页 |
2 三级政区沿革 | 第30-31页 |
(三) 宋末成都府路之失 | 第31-35页 |
(四) 益州(成都府)路政区地理信息系统处理 | 第35-45页 |
1 宋代益州(成都府)路数据库的建立 | 第35-36页 |
2 宋代益州(成都府)路数字地图的制作 | 第36-38页 |
3 宋代益州(成都府)路电子地图 | 第38-41页 |
4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一例 | 第41-45页 |
三、 宋代利州路政区地理及其信息系统处理 | 第45-67页 |
(一) 北宋政区沿革 | 第46-52页 |
1 北宋前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46-48页 |
2 熙宁时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48-51页 |
3 北宋后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51-52页 |
(二) 南宋政区沿革 | 第52-59页 |
1 宋金战争时期的利州路的辖区 | 第52-55页 |
2 金房开达四州安抚使之设 | 第55-57页 |
3 二级政区沿革 | 第57-59页 |
4 三级政区沿革 | 第59页 |
(三) 宋末利州路之失 | 第59-64页 |
(四) 利州路政区地理信息系统处理 | 第64-67页 |
四、 宋代梓州(潼川府)路政区地理及其信息系统处理 | 第67-90页 |
(一) 北宋政区沿革 | 第68-78页 |
1 北宋前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68-71页 |
2 熙宁时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71-74页 |
3 北宋末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74-78页 |
(二) 南宋政区沿革 | 第78-82页 |
1 二级政区沿革 | 第79-80页 |
2 三级政区沿革 | 第80-82页 |
(三) 宋末潼川府路之失 | 第82-87页 |
(四) 梓州(潼川府)路政区地理信息系统处理 | 第87-90页 |
五、 宋代夔州路政区地理及其信息系统处理 | 第90-115页 |
(一) 北宋政区沿革 | 第91-100页 |
1 北宋前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91-94页 |
2 熙宁时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94-97页 |
3 北宋末期二、三级政区沿革 | 第97-100页 |
(二) 南宋政区沿革 | 第100-107页 |
1 归州的隶属 | 第100-106页 |
2 其他二级政区沿革 | 第106-107页 |
3 三级政区沿革 | 第107页 |
(三) 宋末夔州路之失 | 第107-111页 |
(四) 夔州路政区地理信息系统处理 | 第111-115页 |
六、 宋元(蒙)战争中作为治所之川峡山城及其信息系统处理 | 第115-134页 |
(一) 余玠守蜀前驻有治所之山城 | 第116-118页 |
(二) 余玠守蜀时驻有治所之山城 | 第118-124页 |
(三) 余玠之后驻有治所之山城 | 第124-128页 |
(四) 板荡政区治所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 第128-129页 |
(五) 宋末板荡政区治所信息系统处理 | 第129-134页 |
1 宋末板荡政区治所数据库的建立 | 第129-130页 |
2 宋末板荡政区治所数字地图的制作 | 第130-131页 |
3 宋末板荡政区治所电子地图 | 第131-134页 |
附表一: 宋代利州路、夔州路二级政区失陷时间一览表 | 第134-135页 |
附表二: 宋末成都府路、潼川府路二级政区失陷时间一览表 | 第135-136页 |
附表三: 宋末川峡地区驻有治所之山城 | 第136-137页 |
结语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