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数字化预装配关键技术研究和实现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数字化预装配产生的背景 | 第7-8页 |
1.2 国内外数字化预装配的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国外数字化预装配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2 国内数字化预装配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结构及组织 | 第14-15页 |
1.5 本章总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系统体系结构 | 第17-22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产品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简介 | 第17-19页 |
2.3 数字化预装配系统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2.3.1 系统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2.3.2 系统开发平台 | 第20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装配建模 | 第22-34页 |
3.1 概述 | 第22页 |
3.2 典型装配模型 | 第22-24页 |
3.3 离散面片模型 | 第24-26页 |
3.3.1 模型表达 | 第24-25页 |
3.3.2 模型的优点 | 第25-26页 |
3.4 离散面片模型的实现 | 第26-33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装配序列规划 | 第34-59页 |
4.1 概述 | 第34页 |
4.2 基于子装配体识别的序列规划 | 第34-37页 |
4.2.1 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4.2.2 装配序列规划流程图 | 第36-37页 |
4.3 属性关联图 | 第37-41页 |
4.3.1 各类信息的详细描述 | 第38-39页 |
4.3.2 装配关联图的存储结构 | 第39-41页 |
4.4 带权属性关联图 | 第41-45页 |
4.4.1 直接网络强度 | 第41-43页 |
4.4.2 间接网络强度以及边的权值 | 第43-45页 |
4.5 子装配体识别 | 第45-48页 |
4.6 可拆卸性检查 | 第48-54页 |
4.6.1 拆卸方向的表示 | 第48-51页 |
4.6.2 用离散法计算局部拆卸方向 | 第51-52页 |
4.6.3 局部拆卸方向算法 | 第52-53页 |
4.6.4 求解全局拆卸方向 | 第53-54页 |
4.7 子装配体的评价及选择 | 第54-56页 |
4.8 装配偏序树 | 第56-58页 |
4.9 本章总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实例 | 第59-65页 |
5.1 装配体实例 | 第59-60页 |
5.2 离散面片模型建立 | 第60页 |
5.3 装配序列规划 | 第60-64页 |
5.3.1 带权属性关联图的构建 | 第60-62页 |
5.3.2 子装配体的生成 | 第62页 |
5.3.3 子装配体评价及选择 | 第62-63页 |
5.3.4 装配序列的产生 | 第63-6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65-6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