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及其局限性 | 第17-22页 |
·土地金融公司模式及其局限性 | 第17-18页 |
·湄潭案例分析 | 第17-18页 |
·模式局限性 | 第18页 |
·土地信用合作社模式及其局限性 | 第18-19页 |
·宁夏平罗案例分析 | 第18-19页 |
·模式局限性 | 第19页 |
·农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模式及其局限性 | 第19-20页 |
·湖北天门案例分析 | 第19-20页 |
·模式局限性 | 第20页 |
·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模式及其局限性 | 第20-21页 |
·成都案例分析 | 第20-21页 |
·模式局限性 | 第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外农地抵押贷款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 第22-28页 |
·模式分析 | 第22-24页 |
·德国模式 | 第22页 |
·美国模式 | 第22-23页 |
·日本模式 | 第23-24页 |
·模式比较 | 第24-25页 |
·相同之处 | 第24-25页 |
·不同之处 | 第25页 |
·模式启示 | 第25-28页 |
·探索符合实际的运作模式 | 第25页 |
·政府角色 | 第25-26页 |
·法律保障 | 第26页 |
·循序渐进推广业务 | 第26页 |
·土地证券化 | 第26页 |
·资金运用长期化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构建 | 第28-36页 |
·相关主体 | 第28页 |
·模式构建及操作流程 | 第28-30页 |
·模式的优势 | 第30-31页 |
·登记机构为贷款的合规发放提供信息保障 | 第30页 |
·担保公司与资金供求双方签署的担保协议有效化解了贷款风险 | 第30页 |
·抵押品处置子系统确保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的有效释放 | 第30-31页 |
·多样化的资金渠道有效解决了支农资金不足的难题 | 第31页 |
·模式可行性分析 | 第31-34页 |
·资金需求者 | 第31-32页 |
·各服务性配套机构 | 第32页 |
·农信社 | 第32-33页 |
·资金扶持主体 | 第33页 |
·农地流转中介 | 第33-34页 |
·农地承包经营权需求者 | 第34页 |
·各级政府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模式试点与推广 | 第34-3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现有模式本质上的局限性 | 第36页 |
·互利共赢的新型模式构建 | 第36页 |
·农信社作为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 | 第36页 |
·政府角色定位 | 第36页 |
·农地证券化 | 第36-37页 |
·对策建议 | 第37-39页 |
·修订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 第37页 |
·明确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部门 | 第37页 |
·明确由农地管理部门对农地抵押进行登记管理 | 第37页 |
·设立专业评估机构,制定相应评估标准 | 第37-38页 |
·健全农地流转市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