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1页 |
导言 | 第21-22页 |
文献回顾 | 第22-38页 |
一、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组成及内毒素存在的部位 | 第22-23页 |
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 第23-26页 |
三、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 | 第26-30页 |
四、内毒素和牙髓根尖周感染的关系 | 第30-38页 |
第一部分 细菌培养及内毒素的提取和纯化 | 第38-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40页 |
·细菌鉴定 | 第39页 |
·内毒素外观和物理性状 | 第39-40页 |
·内毒素提取率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二部分 内毒素化学和SDS—PAGE分析 | 第44-70页 |
实验1 内毒素脂多糖的纯度测定 | 第44-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蛋白质测定 | 第44-45页 |
·核酸测定 | 第45页 |
实验2 内毒素脂多糖的总磷含量测定 | 第45-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7页 |
实验3 内毒素脂多糖中氨基葡萄糖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样本水解预处理 | 第47页 |
·氨基葡萄糖测定 | 第47-48页 |
实验4 内毒素脂多糖中酸性糖2-酮-3脱氧-D-甘露辛酮糖酸(KDO)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样本水解预处理 | 第48页 |
·KDO测定 | 第48-49页 |
实验5 内毒素的中性糖液气相色谱分析 | 第49-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脂多糖的水解 | 第49-50页 |
·糖的样品制备 | 第50页 |
·中性糖的液气相色谱分析 | 第50-51页 |
实验6 内毒素的脂肪酸液气相色谱分析 | 第51-5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内毒素样本予备 | 第51页 |
·脂肪酸液气相色谱分析 | 第51-52页 |
实验7 SDS-PAGE分析 | 第52-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试剂 | 第52页 |
·SDS-PAGE电泳 | 第52-53页 |
实验8 LPS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页 |
·样本预处理 | 第53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61页 |
·内毒素纯度测定结果 | 第53页 |
·内毒素总磷的钼蓝法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氨基葡萄糖含量 | 第54-55页 |
·KDO测定结果 | 第55页 |
·中性糖液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 第55页 |
·脂肪酸液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 第55页 |
·SDS-PAGE分析结果 | 第55页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55-61页 |
讨论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第三部分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和对细胞因子诱导活性的研究 | 第70-105页 |
实验1 内毒素的小鼠致死毒性测定(LD_(50)) | 第70-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0-71页 |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LD_(50)测定 | 第70-71页 |
实验2 内毒素的局部Shwartzman反应(SPD_(50)) | 第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页 |
·动物准备 | 第71页 |
·SPD_(50)测定 | 第71页 |
实验3 内毒素的鲎试剂凝集活性测定 | 第71-7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2页 |
·实验器材的去热原处理 | 第71页 |
·东方鲎试剂 | 第71页 |
·结果判定: | 第71-72页 |
实验4 内毒素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第72-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制备LPS激活的巨噬细胞悬液 | 第72页 |
·醛化红细胞制备 | 第72页 |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测定 | 第72-73页 |
实验5 内毒素对集落刺激因子(CSF)的诱生活性 | 第73-7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3-74页 |
·CSF血清制备 | 第73页 |
·小鼠骨髓细胞悬液制备 | 第73-74页 |
·CSF活性测定 | 第74页 |
实验6 内毒素对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诱生活性 | 第74-7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4-76页 |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TNF血清制备 | 第75页 |
·TNF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实验7 内毒素对白介素-1(IL-1)的诱生活性 | 第76-7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6-77页 |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制备 | 第76-77页 |
·小鼠胸腺细胞悬液制备 | 第77页 |
·IL-1活性测定 | 第77页 |
实验8 内毒素对干扰素(IFN)的诱生活性 | 第77-7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7-78页 |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小鼠IFN血清制备 | 第78页 |
·IFN活性测定 | 第78页 |
结果 | 第78-91页 |
·内毒素的致死毒性(LD_(50)) | 第78-79页 |
·局部Shwartzman反应(SPD_(50)) | 第79-81页 |
·内毒素的鲎试剂凝集活性 | 第81页 |
·内毒素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第81-84页 |
·内毒素对CSF的诱导活性 | 第84-86页 |
·CSF活性和LPS剂量间的关系 | 第84页 |
·CSF产生动力学曲线 | 第84-86页 |
·内毒素对TNF的诱导活性 | 第86-87页 |
·TNF活性和LPS剂量间的关系 | 第86-87页 |
·TNF产生动力学曲线 | 第87页 |
·内毒素对IL-1的诱导活性 | 第87-89页 |
·内毒素对IFN的诱导活性 | 第89-91页 |
讨论 | 第9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第四部分 感染根管中内毒素活性与临床症状间关系的研究 | 第105-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内毒素标准曲线制备 | 第105页 |
·临床标本采取和预备 | 第105-106页 |
·病例选择 | 第105页 |
·样本采取 | 第105-106页 |
·样本预处理 | 第106页 |
·样本中内毒素活性测定 | 第106页 |
2 结果 | 第106-107页 |
·内毒素标准曲线 | 第106页 |
·感染根管中内毒素活性测定结果 | 第106页 |
·内毒素活性和临床症状间的相互关系 | 第106-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五部分 根尖病变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 第110-1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病例选择 | 第110页 |
·材料 | 第110页 |
·样本预备 | 第110页 |
·ABC法染色 | 第110-111页 |
·ABC法免疫组化染色的图像分析 | 第111页 |
2 结果 | 第111-114页 |
·ABC染色的光镜观察 | 第111-112页 |
·ABC染色的图像分析 | 第112-114页 |
·阳性染色颗粒数量的分布频度 | 第112页 |
·阳性染色颗粒直径的分布频度 | 第112-113页 |
·阳性染色面积与视野总面积的百分比 | 第113-114页 |
3 讨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全文总结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图 | 第120-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