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字母表 | 第1-11页 |
组成本研究的论文 | 第11-13页 |
摘要 | 第13-17页 |
英文摘要 | 第17-2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4-46页 |
·引言 | 第24页 |
·心肌缺血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 第24-27页 |
·急性心肌缺血时代谢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24-26页 |
·慢性CA粥样化后的基本病变 | 第26页 |
·CA狭窄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 第26-27页 |
·CA狭窄与侧支循环 | 第27页 |
·2DE诊断心肌缺血的基础 | 第27-29页 |
·局部室壁运动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 | 第27-28页 |
·RWMA的2DE常用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RWMA的2DE检测技术 | 第29页 |
·2DE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第29-30页 |
·急性心肌梗塞的2DE诊断 | 第29页 |
·2DE对左室壁瘤和假性室壁瘤的诊断 | 第29页 |
·室壁运动异常和预后 | 第29-30页 |
·急性心梗后室壁运动异常的演变 | 第30页 |
·冠心病早期舒张功能异常的机理 | 第30-33页 |
·心肌舒缓障碍的生化基础 | 第30页 |
·正常的左室舒张功能及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冠心病舒张功能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 第32-33页 |
·冠心病舒张功能改变的意义 | 第33页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主要方法、进展及影响因素 | 第33-40页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主要指标 | 第33-35页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功能的技术改进 | 第35页 |
·反映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的多普勒参数与血液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 第35-36页 |
·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多普勒评价左室的充盈功能 | 第37页 |
·控制二尖瓣速度的物理因素 | 第37-38页 |
·控制二尖瓣速度的生理因素 | 第38-39页 |
·二尖瓣A波的决定因素 | 第39-40页 |
·二维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方法改进及发展趋势 | 第40-45页 |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日的及病理生理基础 | 第40页 |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方法改进——药物激发代替运动试验 | 第40-42页 |
·诊断器质性冠脉病变常用的药物激发试验 | 第42-43页 |
·诊断冠脉痉挛常用的药物激发试验 | 第43-45页 |
·目前研究的现状 | 第45-46页 |
2.本研究的目的 | 第46-47页 |
3.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47-89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47页 |
·超声心动图仪器 | 第47页 |
·多导生理记录仪 | 第47页 |
·录象机 | 第47页 |
·电磁流量计 | 第47页 |
·二维超声心动图象分析系统 | 第47页 |
·其它仪器及药品 | 第47页 |
·定量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 第47-48页 |
·冠状动脉定量狭窄的原理和方法 | 第47-48页 |
·定量心肌缺血的分类方法 | 第4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61页 |
·动物 | 第48页 |
·麻醉及一般手术 | 第48-49页 |
·冠状窦和冠状静脉取血法 | 第49页 |
·心肌代谢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 第49-50页 |
·冠脉节段阻力的计算 | 第50页 |
·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 | 第50页 |
·给药方法 | 第50页 |
·2DE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 | 第50-51页 |
·2DE和多普勒图形分析方法 | 第51页 |
·RLVF的计算方法 | 第51-54页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及方法 | 第54-56页 |
·左室舒张功能的观察指标计算方法 | 第56-58页 |
·EST药物激发试验的方法 | 第58页 |
·EST心房调搏诱发试验的方法 | 第58-59页 |
·心肌声学造影 | 第59页 |
·心肌染色 | 第59页 |
·左室壁应力的测定方法 | 第59-60页 |
·CAD专用2DE图象自动分析系统的设制 | 第60页 |
·2DE检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计算方法 | 第60页 |
·重复性的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超声多普勒血流频谱图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 第61-67页 |
·多普勒血流频谱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功能 | 第61-62页 |
·超声多普勒血流频谱图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参数求取 | 第62-67页 |
·冠心病专用超声心动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的研制 | 第67-79页 |
·概述 | 第67-68页 |
·超声心动图计算机分析的设计思想 | 第68-69页 |
·系统组成及功能 | 第69-70页 |
·超声心动图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包的设计 | 第70-73页 |
·参数求解 | 第73-7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79-89页 |
结果(第一部分) | 第89-118页 |
4 定量心肌缺血时2DE检测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及变化特点 | 第89-118页 |
·正常犬的RLVF | 第89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血液动力学变化 | 第89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RLVF的变化 | 第89-90页 |
·LCX狭窄时RLVF异常的节段 | 第89页 |
·LAD狭窄时RLVF异常的节段 | 第89页 |
·RWMA与冠脉节段阻力的关系 | 第89-90页 |
·RLVF与OLVF的关系 | 第90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RLVF异常的节段及范围 | 第90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RLVF与GLVF的变化 | 第90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2DE检测RWM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90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RLVF与GLVF的对比研究 | 第90页 |
·2DE定量评价RWMA的新指标——局部心内膜半径与收缩末期室壁增厚度比值(R/Th)的变化 | 第90-91页 |
·缺血节段与非缺血节段的R/Th比值的改变 | 第90页 |
·R/Th比值异常的节段范围与心肌缺血的节段范围的关系 | 第90-91页 |
·R/Th比值和△H%评价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91页 |
·判断R/Th比值异常的标准 | 第91页 |
·R/Th比值指标测量的重复性 | 第91页 |
·心肌缺血的范围,控制心率及后负荷对整体左心泵功能及多普勒指标的影响 | 第91-93页 |
·左冠脉各主支供疵的心肌占左室的百分比 | 第91-92页 |
·LAD和LCX阻塞时RWMA的圆周范围及分布 | 第92页 |
·控制心率和后负荷对反应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多普勒指标的影响 | 第92页 |
·不同部位冠脉狭窄时控制HR及MAP对侵入性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92页 |
·平均主动脉压对多普勒参数的影响 | 第92-93页 |
·心肌缺血范围与GLVF的关系 | 第93页 |
·频域心电图与2DE检测急性心肌缺血的对照研究 | 第93-118页 |
结果(第二部分) | 第118-130页 |
5.多普勒对定量心肌缺血时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 第118-130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 第118页 |
·不同程度心肌缺血时舒张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室内径的变化 | 第118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二尖瓣血流速度和时间间期的变化 | 第118页 |
·不同程度心肌缺血时二尖瓣充盈分数的变化 | 第118页 |
·二尖瓣多普勒充盈指标与左室舒缓的关系 | 第118页 |
·多普勒标准化峰值充盈率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时左室舒张早期功能的变化 | 第118-119页 |
·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 第118页 |
·急性心肌梗死时左室充盈功能的变化 | 第118-119页 |
·取样容积位置对充盈参数的影响 | 第119页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119-130页 |
·二尖瓣多普勒参数检测暂时性定量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第119页 |
·反映舒张早期充盈的指标和RLVF的指标判断急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及其对比 | 第119-130页 |
结果(第三部分) | 第130-146页 |
6.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缺血心脏的影响 | 第130-146页 |
·定量潘生丁负荷试验对缺血心脏的作用 | 第130-132页 |
·不同剂量潘生丁对定量冠脉狭窄时血液动力学及冠脉流量的影响 | 第130页 |
·冠脉轻度狭窄时给予大剂量潘生丁对血液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 第130页 |
·临界狭窄时不同剂量潘生丁对冠脉血液动力学和RLVF的作用 | 第130页 |
·冠脉临界狭窄给予潘生丁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不同剂量潘生丁对冠脉血管阻力的影响 | 第131页 |
·潘生丁对冠脉临界狭窄时远端小动脉压与冠脉血流量关系的影响 | 第131页 |
·潘生丁对定量心肌缺血时左室充盈功能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2DE潘生丁负荷试验检测急性心肌缺血的阈值和敏感性 | 第132页 |
·心房调搏对定量心肌缺血时左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 第132-146页 |
·正常情况下心率对左室血液动力学及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 第132页 |
·不同心率对心肌缺血时冠脉血流量的影响 | 第132页 |
·心房调搏对不同程度冠脉狭窄时RLVF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心房调搏对轻度心肌缺血时主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 第133页 |
·冠脉次临界狭窄后心房调搏时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顺序及敏感性 | 第133-146页 |
结果(第四部分) | 第146-155页 |
7 冠心病专用2DE图象分析系统的设制和应用 | 第146-155页 |
·RWMA的计算机定量分析 | 第146页 |
·计算机定量分析RWMA的指标和参数 | 第146页 |
·计算机分析系统检测RWM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 第146页 |
·计算机超声心动图像分析系统的重复性 | 第146-147页 |
·原始测量的重复性 | 第146-147页 |
·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和节段划分对重复性的影响 | 第147页 |
·计算机超声心动图像分析系统的输出方式 | 第147-155页 |
8.讨论 | 第155-171页 |
·心肌缺血的2DE诊断基础——RWMA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155-157页 |
·心内膜下缺血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 第155-156页 |
·跨心肌灌注阶差的减少和左室舒张末期压的增加 | 第156页 |
·RWMA的临床意义 | 第156-157页 |
·冠脉狭窄时冠脉血流量与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关系 | 第157-158页 |
·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 | 第157页 |
·定量冠脉狭窄对CBF和RLVF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2DE定量检测急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158-159页 |
·静息情况下2DE检测心肌缺血的阈值、敏感性及特异性 | 第158页 |
·负荷状态下2DE检测心肌缺血的阈值和敏感性 | 第158-159页 |
·RLVF与GLVF的关系 | 第159-161页 |
·RLVF的计算方法 | 第159-160页 |
·定量心肌缺血时RLVF与GLVF的变化及其比较 | 第160-161页 |
·DE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时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161-163页 |
·DE无创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对左室充盈的影响 | 第161-162页 |
·DE标准化PFR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左室充盈及优点 | 第162-163页 |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早期检出冠心病的可能性及限制 | 第163-167页 |
·2DE负荷试验的原理 | 第163-164页 |
·运动负荷试验的改进及限制 | 第164-165页 |
·定量潘生丁负荷试验的优点及限制 | 第165-167页 |
·负荷试验中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特点及意义 | 第167页 |
·冠心病专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 第167-171页 |
·二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分析系统的功能 | 第167页 |
·设计理论及准确性 | 第167-171页 |
9 结果与提示 | 第171-173页 |
10 致谢 | 第173-174页 |
11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