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正文部分 | 第16-76页 |
一、前言 | 第16-18页 |
二、失重/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综述) | 第18-27页 |
1.重力与循环 | 第18-19页 |
2.心血管系统对失重/模拟失重环境的适应性变化 | 第19-23页 |
·血容量 | 第19-20页 |
·微循环 | 第20页 |
·体循环的阻力与容积血管 | 第20-21页 |
·心脏 | 第21-22页 |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 第22-23页 |
3.地面模拟失重实验 | 第23-24页 |
4.对地球重力环境的再适应 | 第24-26页 |
·血容量减少 | 第25页 |
·血液在下身蓄积 | 第25页 |
·心功能的改变 | 第25-26页 |
·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改变 | 第26页 |
·其他 | 第26页 |
5.对抗措施 | 第26-27页 |
三、一种模拟长期失重影响的尾部悬吊大鼠模型 | 第27-34页 |
1.引言 | 第27-28页 |
2.尾部悬吊装置 | 第28-29页 |
·悬吊笼 | 第28页 |
·称重架 | 第28页 |
·倾斜架 | 第28-29页 |
3.尾部悬吊方法 | 第29-31页 |
·粘贴固定尾部的方法 | 第29-31页 |
·胶布粘贴部位的更换 | 第31页 |
4. 120天尾部悬吊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5.小结 | 第33-34页 |
四、长时间尾部悬吊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冠状血流量的改变 | 第34-50页 |
1.引言 | 第34-35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模拟失重大鼠模型 | 第35页 |
·冠状血流量的测定 | 第35-37页 |
·用~(51)Cr标记蟾蜍红细胞的方法 | 第35-36页 |
·左心房插管 | 第36页 |
·颈总动脉及股动脉插管 | 第36页 |
·冠状血流量测定 | 第36-37页 |
·电镜标本制备 | 第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3.实验结果 | 第38-47页 |
·40/120天尾部悬吊对大鼠左心室重量及冠状血流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40/120天尾部悬吊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41-47页 |
4.讨论 | 第47-50页 |
五、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 | 第50-60页 |
1.引言 | 第50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模拟失重大鼠模型 | 第50-51页 |
·整体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量 | 第51页 |
·离体乳头肌力学特性的测量 | 第51-52页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实验结果 | 第52-57页 |
·三个月尾部悬吊期间大鼠的一般情况 | 第52-53页 |
·整体血流动力学变化 | 第53-54页 |
·离体乳头肌力学特性的变化 | 第54-57页 |
4.讨论 | 第57-60页 |
六、长期模拟失重大鼠心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 第60-74页 |
1.引言 | 第60-61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试剂 | 第61页 |
·动物模型 | 第61页 |
·血浆儿茶酚胺测定 | 第61-62页 |
·仪器 | 第61-62页 |
·洗脱液的配制 | 第62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2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62页 |
·离体右心房悬吊温育实验 | 第62-63页 |
·离体左室乳头肌灌流实验 | 第63页 |
·放射配基结合实验 | 第63页 |
·数据处理 | 第63-64页 |
3.实验结果 | 第64-71页 |
·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变化 | 第64-65页 |
·异丙基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对离体右心房正性时力效应的剂量-效应关系 | 第65-67页 |
·异丙基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对离体乳头肌正性肌力效应的剂量-效应关系 | 第67-68页 |
·心肌细胞膜制备α_1和β受体数量与亲和性的变化 | 第68-71页 |
4.讨论 | 第71-74页 |
七、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6页 |
附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