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发动机电喷台架匹配技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我国摩托车现状 | 第9-10页 |
| ·摩托车排放技术 | 第10-11页 |
| ·我国发展电喷摩托车的背景 | 第11-13页 |
| ·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给我国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 | 第11页 |
| ·严重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现状急需开发低排放的发动机 | 第11-12页 |
| ·电控摩托车的技术优势 | 第12-13页 |
| ·国内外摩托车电喷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2 摩托车电喷原理及系统方案 | 第15-26页 |
| ·电喷系统工作原理 | 第15页 |
| ·电控燃油喷射的分类 | 第15-18页 |
| ·汽油机直接喷射(GDI) | 第15-16页 |
| ·夹气喷射(AFS) | 第16页 |
| ·进气管喷射 | 第16-17页 |
| ·燃油喷射控制方式 | 第17页 |
| ·负荷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 ·摩托车与汽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对比 | 第18页 |
| ·系统总体方案的确定 | 第18-20页 |
| ·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 第20-25页 |
| ·ECU简介 | 第21页 |
| ·集成式节气门体 | 第21-23页 |
| ·转速传感器 | 第23页 |
| ·氧传感器 | 第23-24页 |
| ·喷油器 | 第24页 |
| ·电动燃油泵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台架匹配准备 | 第26-40页 |
| ·发动机台架试验准备 | 第26-32页 |
| ·发动机测试仪器的安装 | 第26页 |
| ·发动机压缩上止点的检查 | 第26-27页 |
| ·检查转速齿盘相位 | 第27页 |
| ·检查气门间隙 | 第27-28页 |
| ·凸轮轴相位检查 | 第28页 |
| ·缸压检查 | 第28页 |
| ·进排气漏气检查 | 第28-29页 |
| ·检查机油与冷却水 | 第29页 |
| ·检查供油系统 | 第29页 |
| ·线束检查 | 第29页 |
| ·连接匹配工具 | 第29页 |
| ·信号合理性检查 | 第29-31页 |
| ·发动机性能检查 | 第31-32页 |
| ·数据预设 | 第32-39页 |
| ·数据预设的目的 | 第32页 |
| ·Map坐标预设 | 第32页 |
| ·与系统有关的数据预设 | 第32-35页 |
| ·发动机及零部件特性基础数据预设 | 第35-36页 |
| ·点火闭合角预设 | 第36-37页 |
| ·喷油相位预设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台架基本匹配 | 第40-56页 |
| ·喷油器响应延迟TVUB的标定 | 第40-41页 |
| ·标定的目的 | 第40页 |
| ·标定的方法 | 第40-41页 |
| ·进气温度修正的标定 | 第41-42页 |
| ·标定的目的 | 第41页 |
| ·标定的方法 | 第41-42页 |
| ·环境压力的计算匹配 | 第42-43页 |
| ·标定的目的 | 第42页 |
| ·标定的方法 | 第42-43页 |
| ·排气背压的采集 | 第43-44页 |
| ·标定的目的 | 第43页 |
| ·标定的方法 | 第43-44页 |
| ·进气负荷修正KFFPS_UA的匹配 | 第44-46页 |
| ·标定的目的 | 第44页 |
| ·标定的方法 | 第44-46页 |
| ·点火角的匹配 | 第46-49页 |
| ·标定的目的 | 第46页 |
| ·标定的方法 | 第46页 |
| ·点火角KFZW的标定 | 第46-49页 |
| ·喷油相位的校验 | 第49页 |
| ·标定的目的 | 第49页 |
| ·标定的方法 | 第49页 |
| ·发动机性能检测 | 第49页 |
| ·起动与怠速初匹配 | 第49页 |
| ·怠速负荷点匹配 | 第49-50页 |
| ·确定怠速节气门初始位置 | 第50页 |
| ·匹配第二负荷 | 第50-51页 |
| ·对α-N系统的发动机匹配 | 第51页 |
| ·下一步匹配工作 | 第51-52页 |
| ·变量与Map名称解释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5 实例 | 第56-58页 |
| ·外特性对比 | 第56-57页 |
| ·排放测试值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