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7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公平理论 | 第19页 |
|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9页 |
| ·动机理论 | 第19-20页 |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页 |
| ·双因素理论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框架 | 第21-22页 |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2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形成的原因 | 第23-28页 |
| ·环境因素 | 第23-24页 |
| ·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的各项政策 | 第23页 |
| ·来自外资企业的人才竞争 | 第23-24页 |
| ·通讯和信息交流的因素 | 第24页 |
| ·缺乏诚信监管机制 | 第24页 |
| ·企业因素 | 第24-26页 |
|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缺陷 | 第24页 |
| ·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缺陷 | 第24-25页 |
| ·招聘之初埋下的隐患 | 第25页 |
| ·缺乏人才流失的危机感 | 第25页 |
|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 第25-26页 |
| ·工作设计不合理 | 第26页 |
| ·缺乏先进的企业文化 | 第26页 |
| ·个人因素 | 第26-28页 |
| ·人性的差异 | 第26页 |
| ·个人需求的差异 | 第26-27页 |
| ·择业观念 | 第27-28页 |
| 3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体系 | 第28-34页 |
| ·建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计算公式 | 第28-29页 |
| ·人才流失加权量 | 第28页 |
| ·企业累计在册人才加权总量 | 第28页 |
| ·人才流失率计算公式 | 第28-29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的主客体 | 第29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的特点 | 第29-30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的原则 | 第30-32页 |
| ·一般企业管理原则 | 第30页 |
| ·人才流失危机管理原则 | 第30-32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要素 | 第32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阶段 | 第32-34页 |
| 4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 | 第34-49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预警信息系统 | 第34-42页 |
| ·人才流失预警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34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预警信息系统模型 | 第34-35页 |
| ·预警指标的选取 | 第35-37页 |
| ·指标定义及层级特征描述评分 | 第37-41页 |
| ·指标监测频率 | 第41-42页 |
| ·危机评价 | 第42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控系统 | 第42-43页 |
| ·营造尊重人才的企业氛围 | 第42-43页 |
|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 第43页 |
| ·建立人才储备库 | 第43页 |
|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 第43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处理系统 | 第43-45页 |
| ·危机预处理程序 | 第44页 |
| ·不同级别的危机的特征 | 第44-45页 |
|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预警管理实证研究 | 第45-49页 |
| ·企业简介及人才流失预警指标监测样本 | 第45-47页 |
| ·实证分析 | 第47-49页 |
| 5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危机处理和事后管理 | 第49-54页 |
| ·危机处理 | 第49-52页 |
| ·确定危机级别并制定相应应对计划 | 第49-51页 |
| ·危机处理小组 | 第51页 |
| ·人才流失危机处理措施 | 第51-52页 |
| ·危机沟通 | 第52页 |
| ·事后管理 | 第52-54页 |
| ·成功的处理危机后的事后管理 | 第52-53页 |
| ·失败的处理危机后的管理 | 第53页 |
| ·危机总结 | 第53-54页 |
| 6 结论 | 第54-56页 |
| ·本论文主要观点 | 第54页 |
|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54-55页 |
| ·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A | 第59-60页 |
| 附录 B | 第60-64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