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第11-12页
  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11页
  二、区域旅游合作始终是旅游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第11页
  三、中国旅游地域发展进入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第11-12页
  四、安徽旅游业“东向发展”亟需理论的指导第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20页
  一、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第12-15页
  二、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第15-20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体系第20-22页
  一、研究方法第20-21页
  二、框架体系第21-22页
 第四节 理论创新及相关概念界定第22-23页
  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2页
  二、相关的概念界定第22-23页
第二章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分析第23-31页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历程回顾第23-25页
 第二节 安徽和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分析第25-29页
  一、旅游资源差异第25-26页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第26-27页
  三、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差异第27-28页
  四、旅游产业发展差异第28-29页
 第三节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第29-31页
  一、有利于弥补安徽经济的内源性动力不足第29页
  二、有利于提高安徽对外开放程度第29-30页
  三、有利于安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第30页
  四、有利于长三角地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第30-31页
第三章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第31-39页
 第一节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第31-35页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31-32页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32-34页
  三、旅游地群落理论第34-35页
 第二节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制第35-39页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安徽与长三角旅游业区域合作的自然基础第35-36页
  二、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安徽与长三角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文化渊源第36-37页
  三、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安徽与长三角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社会必然第37-39页
第四章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第39-55页
 第一节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解析第39-42页
  一、区域旅游合作基本形态分析第39-40页
  二、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总结第40-42页
 第二节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形态第42-50页
  一、多层次合作结构第42页
  二、多元化合作主体第42-43页
  三、多渠道合作领域第43-44页
  四、全方位合作内容第44-50页
 第三节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模式第50-55页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五种空间模式及特征第50-52页
  二、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空间模式的选择第52-55页
第五章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第55-59页
 第一节 积极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第55-57页
  一、加强旅游经济运行机制接轨第55页
  二、建立长效的旅游沟通协调机制第55页
  三、编制面向长三角的旅游规划第55-56页
  四、完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第56-57页
 第二节 不断完善市场的调节作用第57-59页
  一、加强旅游市场体系对接第57页
  二、发挥市场的主导功能第57-58页
  三、培养旅游企业协同整合意识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第59-61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59-60页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后记第65-66页
附: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民对世博会旅游形象感知与旅游意向研究
下一篇:上海徐家汇商务旅游满意度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