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一、成就归因的研究 | 第13-18页 |
1、归因与成就归因的界定 | 第13-14页 |
2、成就归因理论 | 第14-17页 |
3. 成就归因研究的现状 | 第17-18页 |
4、成就归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18页 |
二、自尊的研究 | 第18-21页 |
1、自尊的界定 | 第18-19页 |
2、自尊的评定工具 | 第19页 |
3、自尊研究的现状 | 第19-20页 |
4、自尊与归因的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三、学习倦怠的研究 | 第21-24页 |
1、学习倦怠的界定 | 第21-22页 |
2、学习倦怠的测量 | 第22页 |
3、学习倦怠研究的现状 | 第22-23页 |
4、学习倦怠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的构思 | 第25-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二、研究的内容与假设 | 第26页 |
1、研究内容 | 第26页 |
2、研究假设 | 第26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1、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2、实践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实证研究 | 第28-4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 被试 | 第28-29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3 施测方法和程序 | 第30-31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31-47页 |
1 上海市高职生成就归因的特征 | 第31-34页 |
2 上海市高职生自尊的特征 | 第34-37页 |
3 上海市高职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 第37-42页 |
4 上海市高职生成就归因、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42-47页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第47-57页 |
一、上海市高职学生成就归因的特征 | 第47-49页 |
1、上海市高职学生成就归因的总体特点 | 第47页 |
2、上海市高职生学业成就归因的性别差异 | 第47-48页 |
3、上海市高职生学业成就归因的年级差异 | 第48页 |
4、上海市高职生学业成就归因的家庭收入的差异 | 第48-49页 |
二、上海市高职学生自尊的特点 | 第49-50页 |
1、上海市高职生自尊的性别差异 | 第49页 |
2、上海市高职生自尊的年级差异 | 第49-50页 |
3、上海市高职生自尊的家庭收入差异 | 第50页 |
三、上海市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 | 第50-53页 |
1、高职生学习倦怠情绪低落维度的特征分析 | 第50-52页 |
2、高职生学习倦怠行为维度的特征分析 | 第52页 |
3、高职生学习倦怠成就感维度的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四、上海市高职学生成就归因、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53-54页 |
1、高职生成就归因、自尊与学习倦怠各维度的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2、自尊在成就归因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关系探析 | 第54页 |
五、本研究对高职学生教育的启示 | 第54-56页 |
1、教学管理与学风建设同步进行 | 第54页 |
2、认清社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 | 第54-55页 |
3、加强成就归因训练 | 第55页 |
4、引导高职生进行未来规划 | 第55-56页 |
六、研究的结论 | 第56页 |
七、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附录一 学业成就归因自评量表 | 第63-65页 |
附录二 自尊量表 | 第65-66页 |
附录三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