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5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一) 迷失的课程研究范式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 第10-12页 |
(二) 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品质令人担忧 | 第12页 |
(三) 学生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缺失 | 第12-14页 |
二、研究背景与综述 | 第14-46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历史回顾与生命意义的评析 | 第14-18页 |
(二) 历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反思 | 第18-21页 |
(三) 科学主义体育课程主张的局限性分析 | 第21-26页 |
(四)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选择 | 第26-30页 |
(五) 现代生命教育理论的解读与启示 | 第30-46页 |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46-48页 |
(一) 科学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对当前多元体育思想的统摄作用 | 第46页 |
(二) 从生命层面提升体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 第46-47页 |
(三) 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研究空间 | 第47页 |
(四) 为体育课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第47-48页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48-5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4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三) 研究的基本设想 | 第49页 |
(四)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49-50页 |
五、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50-52页 |
(一)运用生命化研究范式诠释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 第50-51页 |
(二) 突出体育课程改革的国家意志问题 | 第51页 |
(三) 注重生命体验的体育课程实施过程 | 第51-52页 |
第一章 远离生命的体育课程问题分析及生命观反思 | 第52-75页 |
一、远离生命的体育课程问题 | 第52-61页 |
(一) 体育课程基调的生命背离 | 第52-53页 |
(二) 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缺失 | 第53-54页 |
(三) 体育课程内容远离生命逻辑思考 | 第54-55页 |
(四) 模式化、程式化体育课程远离生命色彩 | 第55-56页 |
(五) 体育课堂的“审美疲劳” | 第56-58页 |
(六) 体育课程实施远离生命体验 | 第58页 |
(七) 淡化行为规训与道德教化功能,远离生命的社会属性 | 第58-59页 |
(八) 实证研究远离了体育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血肉”关系 | 第59-60页 |
(九) 体育教师远离生命教育观 | 第60-61页 |
二、远离生命的体育课程问题分析 | 第61-68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身体观的禁锢 | 第62-63页 |
(二) 应试教育体制的功利化追求 | 第63-65页 |
(三) 体育课程模式化、程式化远离学生生命视域 | 第65-66页 |
(四) 课程实施中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失落” | 第66-68页 |
三、体育课程问题的生命观反思 | 第68-75页 |
(一)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课程涵义 | 第68-69页 |
(二) 体育课程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而绝对不是工业” | 第69-70页 |
(三) 体育课程追求概率性,而绝非因果律 | 第70-71页 |
(四) 体育课程是一门关注生命质量的“慢”的艺术 | 第71-72页 |
(五) 坚决反对“物化”的身体观 | 第72-73页 |
(六)反对“虚在论”的身体观,提倡“实体论”的身体观 | 第73-75页 |
第二章 体育课程生命化提出及其价值期望 | 第75-101页 |
一、生命化的提出 | 第75-81页 |
(一) 体育课程:“点化或润泽生命的”有效形式 | 第75-76页 |
(二) 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需要 | 第76-78页 |
(三) 体育课程人文价值取向需要 | 第78-79页 |
(四) 体育课程的国家意志需要 | 第79-80页 |
(五)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需要 | 第80-81页 |
二、生命化的理解与界定 | 第81-82页 |
三、生命化:体育课程本质的要求 | 第82-85页 |
(一) 从学科逻辑到生命逻辑 | 第82-83页 |
(二) 从“物”的逻辑到“人”的逻辑 | 第83页 |
(三)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 第83-84页 |
(四) 从学生中心到师生主体间性互动 | 第84-85页 |
四、体育课程生命化的价值期望 | 第85-101页 |
(一) 体育课程生命化的逻辑起点:促进生命健康 | 第85-90页 |
(二) 体育课程生命化的价值追求:激扬精神生命 | 第90-94页 |
(三) 体育课程生命化的意义追求:铸造社会生命 | 第94-101页 |
第三章 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 | 第101-140页 |
一、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生命化探究 | 第101-113页 |
(一) 体育课程生命化目标制定依据 | 第101-107页 |
(二) 体育课程生命化目标分类 | 第107-108页 |
(三) 体育课程生命化目标的讨论 | 第108-113页 |
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生命化探究 | 第113-126页 |
(一) 体育课程内容的生命化选择 | 第113-120页 |
(二) 体育课程生命化内容的分类 | 第120-126页 |
三、体育课程实施体系的生命化探究 | 第126-140页 |
(一) 身心体验的体育课程实施意义 | 第127-130页 |
(二) 体育课程生命化实施方法 | 第130-135页 |
(三) 体育课程实施的生命化策略 | 第135-140页 |
第四章 体育课堂实践的生命叙事 | 第140-153页 |
一、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生命化探索 | 第140-146页 |
(一) “教案”的生成性设计思路 | 第140-144页 |
(二) 对体育课程授课制的探索 | 第144-146页 |
二、体育课堂生命化场景的创设 | 第146-153页 |
(一) 平等与共享——健康成长 | 第146-148页 |
(二) 理解与尊重——关爱生命 | 第148-149页 |
(三) 互动与对话——生命化课堂 | 第149-150页 |
(四) 生命化体育课堂的延伸与拓展 | 第150-153页 |
结论 | 第153-155页 |
一、生命化研究范式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选择 | 第153页 |
二、体育课程生命力归结于国家意志问题 | 第153页 |
三、注重体育课程对生命精神的培养 | 第153页 |
四、注重生命体验的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 第153-154页 |
五、体育课程价值在于达成“身心兼修,魂魄并铸” | 第154页 |
六、课程内容的技艺化、游戏化和教化把握 | 第154页 |
七、推崇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教育方式 | 第154页 |
八、加强体育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0页 |
附录 | 第160-164页 |
后记 | 第164-16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