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为什么研究《1844 年手稿》? | 第10-14页 |
1. 我们是否“读懂”了《1844 年手稿》? | 第10-13页 |
2. 从当代中国的理论需求来研究《1844 年手稿》 | 第13-14页 |
(二) 转变研究《1844 年手稿》的观念与方式 | 第14-19页 |
1. 回到《1844 年手稿》本身 | 第14-16页 |
2. 研究《1844 年手稿》的“经济学”与“哲学”双重维度 | 第16-19页 |
一、《1844 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 第19-33页 |
(一)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哲学”批判文本 | 第19-24页 |
1. 第一部“经济学——哲学”批判文本的著作特征 | 第19-22页 |
2. 马克思“新哲学”的研究方式——“经济学——哲学”批判 | 第22-24页 |
(二) 马克思对“理论之谜”与“历史之谜”的最初“科学”解答 | 第24-28页 |
1. “感性实践”活动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2. 马克思“新哲学”的历史性意向与特质 | 第27-28页 |
(三) 马克思在“新哲学”理念中融合“理性”与“价值”之双重尺度 | 第28-33页 |
1. 人的生命的双重尺度之“理性”与“价值” | 第29-30页 |
2. 马克思“新哲学”的理论旨趣——“为价值而理性” | 第30-33页 |
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基础 | 第33-46页 |
(一) 近代西方的宗教革命与哲学之批判特质的凸显 | 第33-39页 |
1. 近代西方的宗教革命与哲学主题的转变 | 第33-35页 |
2. 近代哲学之“理性批判”特质的凸显 | 第35-37页 |
3.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哲学启示 | 第37-39页 |
(二) 前《1844 年手稿》批判时期马克思的哲学观 | 第39-46页 |
1. 在“自我意识”的自由中实现“世界”与“哲学”的互动 | 第39-41页 |
2. 从彼岸世界真理的思辨到此岸世界人类解放的追求 | 第41-44页 |
3. 马克思哲学观的思想特点 | 第44-46页 |
三、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上)——从“抽象劳动”的人到“感性实践”活动的人 | 第46-65页 |
(一) 马克思对“抽象劳动”观点之理论前提与实质的分析与批判 | 第46-53页 |
1.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抽象劳动”观点之理论前提的分析 | 第46-48页 |
2. 马克思对黑格尔“抽象劳动”观点之理论前提的分析 | 第48-50页 |
3.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中“抽象劳动”内涵的批判 | 第50-53页 |
(二) 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对象性”活动 | 第53-60页 |
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学说肯定与隐蔽的批判 | 第53-55页 |
2. 生产劳动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第一个历史性“感性实践”活动 | 第55-58页 |
3. 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对象性”活动——人的感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 第58-60页 |
(三) 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人的感性实践性与人性的统一 | 第60-65页 |
1. 西方传统哲学理解人的“抽象化”思想观点 | 第61-62页 |
2. “类本质”表征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存在特性 | 第62-65页 |
四、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下)——从“理性的历史”观念到“自然的历史”观念 | 第65-98页 |
(一) 马克思变革西方传统哲学解释历史的原则 | 第65-72页 |
1.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的历史”观念的分析与批判 | 第66-70页 |
2. 马克思解释历史的原则——人的劳动实践活动 | 第70-72页 |
(二) 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特点的分析与批判 | 第72-85页 |
1. 马克思揭露前“共产主义”社会之“异化”的历史特点 | 第72-74页 |
2. 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历史特点的分析与批判 | 第74-76页 |
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分析与批判 | 第76-80页 |
4. 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经济学”与“哲学”的双重批判 | 第80-85页 |
(三)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性预想与诠释 | 第85-94页 |
1. 马克思对各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分析与批判 | 第85-87页 |
2.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阐发“共产主义”的内涵 | 第87-91页 |
3. 《1844 年手稿》中“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区别 | 第91-94页 |
(四) “自然的历史”观念是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统一的生命生成观念 | 第94-98页 |
五、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成果——初拟“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 第98-113页 |
(一) 马克思变革哲学观念的根本是新思维方式的形成 | 第98-103页 |
1. 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观点的“物性逻辑”思维方式 | 第98-101页 |
2. 马克思确立“感性实践”观点的“人性逻辑”思维方式 | 第101-103页 |
(二) “感性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新哲学观的思想逻辑与思想方法 | 第103-108页 |
1. 马克思确立辩证法之人的生命活动的理论根基 | 第103-105页 |
2. 马克思的“主体辩证法”——人的生命活动自我否定的思想逻辑 | 第105-108页 |
(三) “新唯物主义”哲学观超越西方传统哲学观的理论特点 | 第108-113页 |
六、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演进——“实践观点”世界观的形成 | 第113-125页 |
(一)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深化“实践观点” | 第113-117页 |
(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确立“实践观点”的世界观 | 第117-120页 |
(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挥“实践观点”的世界观 | 第120-125页 |
结语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后记 | 第133-13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