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醇燃料发动机尾气中甲醛检测方法及其排放特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能源 | 第11-12页 |
·环境 | 第12-15页 |
·替代燃料的使用 | 第15-18页 |
·甲醇的特性 | 第18-22页 |
·甲醇的化学特性 | 第18页 |
·甲醇的毒性 | 第18-20页 |
·甲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0-21页 |
·甲醇的安全性 | 第21页 |
·甲醇的腐蚀性 | 第21-22页 |
·甲醇燃料的排放 | 第22页 |
·甲醛的性质 | 第22-24页 |
·甲醛的物理性质 | 第23页 |
·甲醛的化学性质 | 第23页 |
·甲醛的危害 | 第23-24页 |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24-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4页 |
·方法及意义 | 第24-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37页 |
·大气中甲醛的检测方法 | 第26-30页 |
·光谱法 | 第26-28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8-29页 |
·色谱法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汽车尾气中醛类排放检测的现状 | 第30-3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本研究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液相色谱法 | 第35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内燃机尾气中甲醛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51页 |
·色谱分析知识 | 第37-43页 |
·色谱的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气相色谱的工作流程 | 第38-40页 |
·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定量分析 | 第41-43页 |
·检测器的选择 | 第43-44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44页 |
·采样方法的确定 | 第44-48页 |
·溶液吸收法 | 第45-46页 |
·填充柱采样法 | 第46-47页 |
·低温冷凝采样法 | 第47-48页 |
·色谱仪参数的选择 | 第48-49页 |
·柱温的选择 | 第48页 |
·进样量的选择 | 第48-49页 |
·气体流速的选择 | 第49页 |
·色谱参数的设置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51-59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51-53页 |
·吸附装置 | 第52页 |
·采样流速 | 第52-53页 |
·加热装置 | 第53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53-54页 |
·样品的分析 | 第54-55页 |
·标准曲线 | 第54-55页 |
·样品分析过程 | 第55页 |
·方法可靠性分析 | 第55-56页 |
·实际检测结果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DMCC尾气甲醛排放特性的研究 | 第59-76页 |
·试验装置及燃料 | 第59-61页 |
·试验设备 | 第59-61页 |
·燃料性质 | 第61页 |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61-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检测结果 | 第63-67页 |
·排气温度对比 | 第63-64页 |
·原机与DMCC燃烧方式甲醛排放对比 | 第64-65页 |
·负荷对甲醛排放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油料甲醛排放的对比 | 第66-67页 |
·催化转化器和喷射方式对甲醛排放的影响 | 第67-75页 |
·催化转化器对甲醛排放的影响 | 第68-70页 |
·尾气温度对催化转化器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喷射方式对甲醛排放的影响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汽油/甲醇发动机甲醛排放特性的研究 | 第76-82页 |
·试验设备及燃料 | 第76-77页 |
·试验设备 | 第76页 |
·燃料性质 | 第76-77页 |
·试验方法 | 第77-78页 |
·甲醛检测结果 | 第78-80页 |
·甲醛的生成机理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