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2-22页 |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3-19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网络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网络课程概念、内涵及特征 | 第22-31页 |
·相关概念 | 第22-26页 |
·网络 | 第22页 |
·课程 | 第22页 |
·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资源 | 第22-23页 |
·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 第23-24页 |
·网络教育、高校网络教育 | 第24页 |
·网络教学平台 | 第24-25页 |
·网络课程、高校网络课程 | 第25页 |
·精品课程 | 第25-26页 |
·网络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 第26-29页 |
·网络课程的内涵 | 第26-27页 |
·网络课程的特征 | 第27-29页 |
·网络课程的构成和教学模式 | 第29-31页 |
·网络课程的构成 | 第29页 |
·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网络课程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31-47页 |
·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含义 | 第31-33页 |
·什么是有效 | 第31页 |
·与有效性相近的术语 | 第31-32页 |
·什么是有效性 | 第32页 |
·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含义 | 第32-33页 |
·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内涵 | 第33-37页 |
·有效环境 | 第33-34页 |
·有效资源 | 第34-35页 |
·有效设计 | 第35页 |
·有效教学 | 第35-36页 |
·有效学习 | 第36-37页 |
·网络课程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37-41页 |
·网络课程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权重分值的确定 | 第41-47页 |
·确定权重的方法 | 第41-42页 |
·权重分值的确定 | 第42-47页 |
第四章 高校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基于浙江林学院的个案分析 | 第47-61页 |
·研究一—专家评议: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的有效性 | 第47-49页 |
·研究二—问卷调查: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的有效性 | 第49-52页 |
·学生 | 第49-51页 |
·教师 | 第51-52页 |
·研究三—观察:从学科层次角度研究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的有效性 | 第52-55页 |
·实施方案 | 第52-53页 |
·观察情况汇总 | 第53-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页 |
·研究四—教学实践对比:从教学模式角度研究浙江林学院网络课程的有效性 | 第55-57页 |
·实施方案 | 第55页 |
·实验过程 | 第55-56页 |
·实验结论 | 第56-57页 |
·实践研究总结论 | 第57-58页 |
·网络课程有效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提高高校网络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 第61-69页 |
·开发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 | 第61-62页 |
·功能全面化 | 第61页 |
·系统稳定化 | 第61页 |
·支持移动学习 | 第61-62页 |
·建设丰富的课程内容 | 第62-63页 |
·资源的丰富性 | 第62页 |
·表现形式多样化 | 第62页 |
·学习材料现实化 | 第62页 |
·内容组织策略化 | 第62-63页 |
·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 | 第63-64页 |
·构建问题学习情境 | 第63页 |
·构建灵活多样的互动环境 | 第63-64页 |
·有效的学习监控 | 第64-65页 |
·学生的外部监控 | 第64页 |
·学生的自主监控 | 第64-65页 |
·积极地教学交互 | 第65-66页 |
·认知交互与情感交互相结合 | 第65页 |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 第65-66页 |
·交互数量与交互质量相结合 | 第66页 |
·及时、高效的辅导、答疑 | 第66-67页 |
·辅导、答疑的及时度 | 第66-67页 |
·辅导、答疑的深度 | 第67页 |
·辅导、答疑的效度 | 第67页 |
·合理的评价机制 | 第67-68页 |
·通过网络日志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 | 第67页 |
·通过讨论区、问题解答实现对理解类知识的评价 | 第67页 |
·通过成果展示区实现对技能类知识的评价 | 第67-68页 |
·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习反思 | 第68页 |
·提倡教师奉献精神,建立激励机制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9-7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 | 第69页 |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5-76页 |
附录一 | 第76-78页 |
附录二 | 第78-83页 |
附录三 | 第83-88页 |
附录四 | 第88-89页 |
附录五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