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中国野生大豆的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点以及育种有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3页
 1 大豆资源概述第11-14页
   ·大豆种质资源的组成第11-12页
   ·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意义第12-14页
 2 大豆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与利用第14-27页
   ·全球大豆种质的保存概况第14-15页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保存状况第14-15页
     ·国内大豆种质资源保存状况第15页
   ·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中使用的遗传标记第15-19页
     ·形态学标记第15页
     ·细胞学标记第15-16页
     ·蛋白质标记第16页
     ·DNA分子标记第16-19页
   ·栽培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第19-22页
     ·栽培大豆优异种质资源的遴选与利用第19-20页
     ·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第20-22页
   ·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第22-27页
     ·一年生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多年生野生大豆的育种研究和利用第24-25页
     ·野生大豆的应用第25-27页
 3 关联分析第27-31页
   ·连锁不平衡的定义第28-29页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第29页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第29-30页
     ·基于全基因组扫描的关联分析第30页
     ·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第30页
   ·大豆基因组的LD结构研究进展第30-31页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技术路线第31-33页
第二章 中国野生大豆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第33-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6页
   ·试验材料第33页
   ·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第33页
   ·SSR分子标记分析第33-34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4-36页
     ·遗传多样性度量第34页
     ·群体分化和特异性测度第34-35页
     ·LD的衡量第35页
     ·群体结构分析第35-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3页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第36-39页
     ·野生大豆群体间及群体内分子方差分析第36-38页
     ·中国野生大豆地理群体间SSR位点的特异性第38-39页
     ·野生大豆地理生态分化的特异等位变异表征第39页
   ·野生大豆不同生态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第39-40页
   ·野生大豆群体结构分析第40-41页
   ·野生大豆群体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第41-43页
 3 讨论第43-46页
   ·野生大豆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第43-44页
   ·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与地理生态分化的关系第44页
   ·SSR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分析第44-46页
第三章 中国野生大豆育种有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第46-81页
 1 数据处理第46-47页
   ·关联分析的方法第46页
   ·优异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第46-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76页
   ·SSR分子标记与野生大豆性状的关联第47-51页
     ·与农艺性状关联的位点第47-49页
     ·与品质及加工性状关联的位点第49-50页
     ·与多种性状关联的SSR位点第50-51页
   ·与大豆育种相关性状关联的SSR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的发掘第51-76页
     ·育种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第51-60页
     ·育种相关性状优异材料遗传构成分析第60-75页
     ·与多种性状关联的SSR位点优异等位变异比较第75页
     ·育种性状特异材料遗传构成比较第75-76页
 3 讨论第76-81页
   ·SSR标记位点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第76页
   ·用于关联分析的材料的代表性分析第76-78页
   ·携带优异等位变异载体的分析第78页
   ·育种性状优异材料的利用第78-81页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及创新之处第81-87页
 1 全文讨论第81-84页
   ·研究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意义第81页
   ·大豆LD范围研究结果分析第81-82页
   ·大豆群体结构的分析第82页
   ·关联分析得到的优异关联位点、优异等位变异及其载体的利用第82-83页
   ·研究展望第83-84页
 2 全文结论第84页
 3 论文创新点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7页
附录第97-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小麦抗赤霉病Qfhs-3B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精确定位及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