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36页 |
第一节 小麦抗赤霉病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一、赤霉病抗性的类型及鉴定方法 | 第21-22页 |
二、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抗源 | 第22页 |
三、抗赤霉病QTL的定位 | 第22-24页 |
四、抗赤霉病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关联分析及其应用 | 第25-34页 |
一、植物关联分析的基础 | 第25-31页 |
1、关联分析的概念 | 第25-26页 |
2、连锁不平衡 | 第26-28页 |
3、影响LD的因素 | 第28-29页 |
4、植物LD水平的研究 | 第29-31页 |
二、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1、关联分析中群体结构的处理 | 第31-32页 |
2、基于全基因组扫描的关联分析 | 第32-34页 |
3、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第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抗赤霉病主效QTLQfhs-3B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 第36-46页 |
引言 | 第36-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一、植物材型 | 第38页 |
二、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 第38-39页 |
三、DNA提取和PCR | 第39-40页 |
四、赤霉病抗性及农艺性状鉴定 | 第40页 |
五、统计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一、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 第40-41页 |
二、近等基因系的抗病性分析 | 第41-43页 |
三、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望水白抗赤霉病主效QTL Qfhs.nau-3B的抗性遗传及精确定位 | 第46-58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一、植物材料 | 第47页 |
二、群体构建及重组体筛选 | 第47页 |
三、DNA提取和PCR | 第47-48页 |
四、遗传作图 | 第48页 |
五、田间试验设计及赤霉病抗性鉴定 | 第48-49页 |
六、统计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一、Qfhs.nau-3B的抗性遗传 | 第49-50页 |
二 Qfhs.nau-3B的精确定位 | 第50-56页 |
1. 望水白Qfhs.nau-3B区间的高密度作图 | 第50页 |
2. 利用南大2419×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精确定位 | 第50-52页 |
3. 利用来自F07734-34的纯合型重组体的精确定位 | 第52-53页 |
4. 利用3B-R-7×绵阳99-323的F2群体进行精确定位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 Qfhs-3B的关联分析 | 第58-69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一、植物材料 | 第59页 |
二、田间试验设计及赤霉病抗性鉴定 | 第59页 |
三、基因型分析 | 第59-60页 |
四、统计分析 | 第60页 |
五、单倍型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一、表型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二、基因型分析 | 第62-63页 |
三、标记-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3-65页 |
四、单倍型分析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