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依托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8-10页 |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0-18页 |
| ·人力资源及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 ·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 第10页 |
|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及发展 | 第10-11页 |
|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含 | 第11页 |
|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 第11-14页 |
|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 第11-12页 |
| ·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12-14页 |
| ·合作教育理论 | 第14页 |
|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第14-17页 |
| ·美、加的CBE模式 | 第14-15页 |
| ·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模式 | 第15页 |
|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 第15-16页 |
|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 第16页 |
|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3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机理分析 | 第18-19页 |
| ·对我国企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分析 | 第19-23页 |
| ·补偿性教育模式 | 第20-21页 |
| ·岗位适应性教育模式 | 第21-22页 |
| ·发展教育模式 | 第22-23页 |
| ·浙江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现状透视 | 第23-27页 |
| ·从素质结构看 | 第23-24页 |
| ·从企业类型分布看 | 第24页 |
| ·从三次产业分布看 | 第24-25页 |
| ·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 4 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模式 | 第27-39页 |
| ·工学交替模式 | 第27-30页 |
| ·“工学交替”模式的内涵 | 第27-28页 |
| ·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28页 |
| ·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28-29页 |
| ·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29页 |
|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 第29-30页 |
| ·订单式模式 | 第30-33页 |
| ·订单式模式的内涵 | 第30页 |
| ·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 ·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31页 |
| ·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 第32-33页 |
| ·校企一体化模式 | 第33-37页 |
| ·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 第33-34页 |
| ·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 ·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35-36页 |
| ·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36页 |
|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 第36-37页 |
|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7-39页 |
| 5 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 第39-42页 |
| ·创新企校双方观念 | 第39页 |
| ·健全企校人才管理体制 | 第39-40页 |
| ·制定可持续的企业战略 | 第40页 |
| ·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机制 | 第40-41页 |
| ·深化政府管理职能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