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图目录第13-35页
表目录第35-36页
第一章 绪论第36-52页
   ·本选题研究意义第36-37页
   ·本选题研究范畴第37-43页
     ·地理范畴第37-41页
     ·时间范畴第41页
     ·对象范畴第41-43页
   ·本选题研究方法第43-45页
     ·田野调查法第43页
     ·类型学第43-44页
     ·历史分析法第44页
     ·对比研究法第44-45页
   ·本选题相关研究现状第45-51页
     ·关于客家研究第45-47页
     ·关于客家民居的研究第47-50页
     ·关于归善地区客家围屋的研究第50-51页
   ·本选题研究内容第51-52页
第二章 归善县客家历史与聚落拓展第52-80页
   ·归善客家源流分析第52-56页
     ·明中期粤东北客家人始迁入第52页
     ·清初“迁海复界”引发的客家人大规模迁入第52-56页
   ·归善客家的生存发展第56-66页
     ·治安环境的恶劣第56-60页
     ·客家宗族经济实力的提升第60-62页
     ·客家文教的兴盛与政治地位的提升第62-63页
     ·归善客家人出洋及侨资汇入第63-66页
   ·归善客家宗族的派衍与聚落的拓展第66-79页
     ·客家的分家析产制度第66-68页
     ·土地在归善客家聚落拓展中的影响——以龙岗坑梓黄氏宗族为例第68-75页
     ·聚落布局的宗族化意象——以惠阳良井杨氏十三家为例第75-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三章 归善客家围屋类型研究第80-160页
   ·归善客家围屋的分类及构成要素组合方式第80-104页
     ·客家围屋的基本类型第80-84页
     ·客家围屋的主要构成要素第84-87页
     ·围龙屋与堂横屋构成要素组合方式第87-94页
     ·带围龙围楼和方形围楼构成要素组合方式第94-104页
   ·各类型客家围屋的留存数量、分布及基本情况第104-114页
     ·围龙屋和堂横屋第104-106页
     ·带围龙围楼和方形围楼第106-114页
   ·围屋类型的发展衍变分析第114-148页
     ·早期粤东地区客家围龙屋类型的播迁第114-118页
     ·带围龙围楼与方楼的兴起及其衍变关系分析第118-140页
     ·客家围楼建筑规模的变化第140-148页
   ·非典型客家围屋类型——客家围村第148-159页
     ·客家围村的平面布局第148-151页
     ·客家围村的文化属性第151-159页
   ·本章小结第159-160页
第四章 归善客家围屋建筑形制衍变研究第160-213页
   ·围屋各构成要素形制分析第160-183页
     ·祭祀、公共活动空间:祠堂第161-168页
     ·居住空间的小家庭化衍进分析第168-172页
     ·角楼和望楼第172-176页
     ·牌坊第176-181页
     ·风水塘第181-183页
   ·立面形制分析第183-195页
     ·围龙屋与堂横屋立面形制第183-184页
     ·围楼立面形制第184-195页
   ·结构与构造第195-211页
     ·围护结构常见形式与做法第195-197页
     ·屋面结构与构造第197-200页
     ·大木构架的衍变分析第200-211页
   ·本章小结第211-213页
第五章 归善客家围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第213-269页
   ·木雕装饰第213-225页
     ·广东木雕流派与工艺第213-216页
     ·归善客家围屋大木雕饰时代特征演变分析第216-221页
     ·小木装修雕饰第221-225页
   ·石雕装饰第225-239页
     ·归善客家围屋建筑石雕工艺的载体类型第226-228页
     ·石柱础的历时性特征分析第228-239页
   ·灰塑装饰第239-245页
     ·灰塑制作工艺第239-242页
     ·归善客家围屋灰塑主要载体第242-245页
   ·彩描装饰第245-251页
     ·彩描制作工艺操作与艺术特色第245-247页
     ·彩描装饰的主要部位第247-251页
   ·装饰题材第251-267页
     ·丰富的装饰题材第251-265页
     ·装饰题材的文化表达第265-267页
   ·本章小结第267-269页
第六章 归善客家围屋与增城客家围屋的比较第269-294页
   ·增城客家围屋建筑形制衍变分析第269-287页
     ·增城客家源流与分布第269-271页
     ·增城客家围屋建筑类型衍变分析第271-282页
     ·客家围屋的居防分离第282-286页
     ·客家围屋装饰的广府风格第286-287页
   ·归善客家围屋与增城客家围屋特征比较及差异成因分析第287-292页
     ·归善客家围屋与增城客家围屋特征的比较第287-288页
     ·差异的成因分析第288-292页
   ·本章小结第292-294页
第七章 区域内客家围屋的保护、利用与修缮思考第294-330页
   ·客家围屋的保护第294-301页
     ·客家围屋的价值第294-297页
     ·客家围屋的保护现状第297-301页
   ·客家围屋的利用方式思考第301-309页
     ·博物馆式保护利用第301-303页
     ·“动态”保护利用第303-309页
   ·客家围屋的修缮第309-329页
     ·国际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流派及当代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第309-315页
     ·大面积改建、扩建、坍塌现象在修缮中的保护方式第315-320页
     ·广东省东源县阮啸仙故居修缮设计第320-329页
   ·本章小结第329-330页
结论第330-338页
参考文献第338-347页
附录第347-3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55-356页
致谢第356-357页
附录第357页

论文共3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
下一篇:多孔建筑材料表面换热系数的风洞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