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3页
图表目录第13-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4页
   ·研究的缘起第18-23页
     ·选择居住为主题的原因第19-20页
     ·选择广州的原因第20-23页
   ·概念的界定第23-26页
     ·研究时间的界定第23-24页
     ·研究空间的界定第24-25页
     ·居住和居住规划建设第25-26页
   ·研究文献综述第26-31页
     ·近代广州城市建设史的研究第26-28页
     ·近代国内居住史的研究第28-29页
     ·近代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的研究第29-30页
     ·结论第30-31页
   ·研究目标和方法第31-34页
     ·研究目标第31-32页
     ·研究方法第32页
     ·论文结构第32-34页
第二章 民国以前广州居住空间的历史演变第34-54页
   ·唐宋时期广州居住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第34-39页
     ·唐—南汉:封闭式“坊市制”第34-37页
     ·宋:开放式“厢坊制”第37-39页
   ·明清时期广州居住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第39-50页
     ·明:商住混合第39-41页
     ·清:三面拓展第41-46页
     ·清末广州居住的现实状况第46-50页
   ·居住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第50-52页
     ·居住空间演变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迁第50-51页
     ·社会等级结构决定了居住空间的分布第51-52页
     ·商业活动成为决定居住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第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广州的居住规划思想第54-100页
   ·城市改良运动第54-66页
     ·西方国家的城市改良运动第54-59页
     ·广州的城市改良运动第59-64页
     ·对广州“城市改良运动”的评价第64-66页
   ·都市分区制第66-76页
     ·西方国家的都市分区制第66-69页
     ·广州的都市分区制第69-76页
     ·对广州“都市分区制”的评价第76页
   ·田园城市建设第76-98页
     ·西方国家的田园城市建设第76-80页
     ·广州的田园城市建设第80-94页
     ·对广州“田园城市建设”的评价第94-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广州的居住保障政策第100-134页
   ·广州居住保障政策产生的背景第100-109页
     ·居住现实状况第100-101页
     ·学者们的谏言第101页
     ·西方国家居住保障政策的示范第101-109页
   ·住宅供给制度第109-120页
     ·政府公营住宅制度第109-115页
     ·鼓励私营住宅制度第115-119页
     ·对广州住宅供给制度的评价第119-120页
   ·房屋管理制度第120-125页
     ·房屋物业管理制度第120-122页
     ·房屋租赁管理制度第122-125页
   ·土地管理制度第125-132页
     ·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第125-127页
     ·广州的土地管理制度第127-130页
     ·对广州土地管理制度的评价第130-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广州的居住建筑制度第134-149页
   ·住宅报建制度第134-137页
     ·产生背景第134页
     ·主要内容第134-137页
     ·对广州住宅报建制度的评价第137页
   ·住宅建筑规范第137-142页
     ·产生背景第137-138页
     ·主要内容第138-141页
     ·对广州住宅建筑规范的评价第141-142页
   ·执业资格制度第142-147页
     ·产生背景第142页
     ·主要内容第142-145页
     ·对广州执业资格制度的评价第145-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的形态学例析——以东山地区为例第149-191页
   ·明清时期广州东山地区的开辟第149-154页
     ·宗教建筑第150-152页
     ·慈善设施第152页
     ·道路街巷第152-154页
   ·东山地区居住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第154-160页
     ·19 世纪中叶—20 世纪10 年代,主要动力:教会开垦第155-157页
     ·1914—1921 年,主要动力:华侨经营第157-159页
     ·1921 年—1937 年,主要动力:官僚聚居第159-160页
   ·城市规划对东山地区居住发展的影响第160-171页
     ·大沙头广九火车站的规划建设第160-162页
     ·大沙头地区整体组团式规划第162-167页
     ·东山地区道路网的规划建设第167-171页
   ·东山居住片区的形态学分析第171-189页
     ·Cozen 学派城市形态理论的分析方法第172-175页
     ·新河浦启明大马路“规划单元”第175-180页
     ·竹丝岗“规划单元”第180-183页
     ·农林上路“规划单元”第183-186页
     ·东皋大道“规划单元”第186-189页
 本章小结第189-191页
结论与启示第191-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7页
 一、中文著作书籍第206-208页
 二、英文著作书籍第208页
 三、中英文期刊第208-211页
 四、学位论文第211-212页
 五、古籍及文献资料第212-2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17-219页
致谢第219-220页
附件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
下一篇: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