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啤酒糟简介 | 第13-14页 |
| ·啤酒糟的定义及营养成分 | 第13页 |
| ·生物技术在啤酒糟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β-葡聚糖概述 | 第14-18页 |
| ·β-葡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16页 |
| ·β-葡聚糖的负面影响 | 第16页 |
| ·麦芽中水解大麦β-葡聚糖的相关酶系 | 第16-18页 |
| ·嗜热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嗜热酶的定义和作用 | 第18页 |
| ·嗜热酶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8-19页 |
| ·嗜热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19页 |
| ·β-葡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 ·β-葡聚糖酶的分布 | 第19-20页 |
| ·β-葡聚糖酶的分类及作用方式 | 第20-21页 |
| ·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 第21-22页 |
| ·β-葡聚糖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22-24页 |
| ·β-葡聚糖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β-葡聚糖酶的应用 | 第24-26页 |
|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嗜热β-葡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 | 第27-35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 ·主要药品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 ·培养基及发酵条件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菌种分离与筛选 | 第31-32页 |
| ·菌种的初步鉴定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高产嗜热β-葡聚糖酶菌种的诱变选育研究 | 第35-43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出发菌株及其来源 | 第35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5-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 ·紫外诱变效应曲线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38-39页 |
| ·DES 诱变效应曲线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39页 |
| ·菌种复合诱变选育结果 | 第39-41页 |
| ·突变菌株AS35 遗传稳定性的考察 | 第41页 |
| ·高产嗜热β-葡聚糖酶突变菌株AS35 选育谱系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Bacillus subtilis AS35 产酶的发酵动力学研究 | 第43-64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菌株 | 第43页 |
| ·培养基 | 第43-44页 |
|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4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 ·分析测定与麦糟粉制备方法 | 第44页 |
| ·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 ·数据与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63页 |
| ·培养基成分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 ·培养基成分优化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中心组合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 ·发酵环境因子单因素试验优化设计 | 第59-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培养基成分单因素试验结论 | 第63页 |
| ·培养基成分优化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中心组合设计实验结论 | 第63页 |
| ·发酵环境因子单因素优化设计实验结论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粗酶液的制备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64-78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 ·初酶液 | 第64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6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4页 |
|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67-68页 |
| ·pH 对粗酶液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温度对粗酶液的影响 | 第69-71页 |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71页 |
| ·添加保护剂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创新点 | 第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附录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作者简介 | 第90-91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