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一 引言和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引言 | 第14页 |
1 植原体概述 | 第14-28页 |
·植原体的发现 | 第14-15页 |
·植原体的基本形态和超微结构 | 第15页 |
·植原体的分类 | 第15-18页 |
·植原体的基因组研究 | 第18-21页 |
·植原体的检测和鉴定研究 | 第21-28页 |
2 桑萎缩病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症研究 | 第28-29页 |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研究 | 第29-30页 |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检测 | 第30页 |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的分类 | 第30-3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1页 |
3 枣疯病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枣疯病的症状及危害 | 第32页 |
·枣疯病植原体病原研究 | 第32-33页 |
·枣疯病病原检测和分类 | 第33-3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4页 |
4 与竹丛枝病相关的植原体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与竹丛枝病相关的植原体的发生和危害 | 第34页 |
·与竹丛枝病相关的植原体病原研究 | 第34-35页 |
·与竹丛枝病相关的植原体的分类现状 | 第35页 |
5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页 |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 | 第35-36页 |
二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6-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植物材料来源 | 第36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36页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常规试剂及配制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47页 |
·总DNA 提取 | 第37-38页 |
·植原体16S rRNA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38-40页 |
·植原体tuf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40-41页 |
·植原体rp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41-42页 |
·植原体PCR 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第42-46页 |
·序列分析 | 第46页 |
·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 | 第46-47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47-82页 |
1 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 第47-57页 |
·桑黄化型萎缩病症状表现及危害调查 | 第47-48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48-49页 |
·基因序列测定及比较分析 | 第49-57页 |
2 山东省枣疯病植原体调查及分子检测与鉴定 | 第57-66页 |
·枣疯病调查及危害症状 | 第57-59页 |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59-63页 |
·rp 基因序列分析 | 第63-66页 |
·枣疯病植原体电镜观察结果 | 第66页 |
3 山东省竹丛枝病的调查及分子检测和鉴定 | 第66-70页 |
·竹丛枝症状表现 | 第66-67页 |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67-68页 |
·与竹丛枝病相关的植原体的16S rRNA 基因的RFLP 分析 | 第68-70页 |
4 三种新植原体病害的初步检测与鉴定 | 第70-82页 |
·感病植物症状表现 | 第70-71页 |
·基因序列分析及RFLP 分析 | 第71-81页 |
·与黄荆黄化病相关的植原体电镜观察结果 | 第81-82页 |
四 讨论 | 第82-86页 |
1 关于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 | 第83页 |
2 关于枣疯病植原体 | 第83-84页 |
3 关于与竹丛枝病相关的植原体 | 第84-85页 |
4 关于三种新植原体病害 | 第85页 |
5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