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导论 | 第12-2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工具和方法 | 第17-18页 |
·历史方法 | 第17-18页 |
·归纳方法 | 第18页 |
·比较方法 | 第18页 |
·基本思路和研究结构 | 第18-20页 |
·基本思路 | 第18页 |
·研究结构 | 第18-20页 |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 | 第20-27页 |
·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述 | 第20-23页 |
·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 第20-21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 第21-22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 | 第22-23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23-25页 |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 第23-24页 |
·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文明的核心 | 第24-25页 |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 第25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25-27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25-26页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26-27页 |
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27-38页 |
·文明与生态文明概述 | 第27-30页 |
·文明的含义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 第28-30页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 | 第30-32页 |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 | 第30-31页 |
·人与人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制度要求 | 第31页 |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主旨 | 第31-32页 |
·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 第32-33页 |
·农村含义的界定 | 第32-33页 |
·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 第33页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 第33-38页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 第33-35页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 | 第35-38页 |
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现状与原则 | 第38-55页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素结构 | 第38-40页 |
·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层面 | 第38-39页 |
·农村生态文明的制度层面 | 第39页 |
·农村生态文明的文化层面 | 第39-40页 |
·农村生态文明的行为层面 | 第40页 |
·我国农村生态问题的演进历程及特点 | 第40-42页 |
·我国农村生态问题的演进历程 | 第40-41页 |
·我国农村生态问题的特点 | 第41-42页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42-50页 |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 第42-45页 |
·农村生态文明的现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45-46页 |
·造成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现况的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 第50-55页 |
·农村生态文明要坚持科学化 | 第50-51页 |
·农村生态文明要坚持法制化 | 第51页 |
·农村生态文明要坚持民主化 | 第51-52页 |
·农村生态文明要坚持统筹化 | 第52-53页 |
·农村生态文明要坚持长期化 | 第53-55页 |
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探讨 | 第55-69页 |
·物质层面:以资金投入、科技建设为重点 | 第55-58页 |
·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 第55-57页 |
·重视科技成果运用,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 | 第57-58页 |
·制度层面:以完善法治、创新管理建设为核心 | 第58-63页 |
·健全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环境 | 第58-60页 |
·建立适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 | 第60-62页 |
·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制度 | 第62-63页 |
·文化层面:以营建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风尚为保障 | 第63-65页 |
·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63-64页 |
·培育农村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64-65页 |
·行为层面:以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 | 第65-69页 |
·实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其既能发展生产又能保护环境 | 第66-67页 |
·树立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