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纤维素生物质 | 第14-16页 |
| ·纤维素生物质组成 | 第14-15页 |
| ·纤维类生物质应用现状 | 第15页 |
| ·纤维素生物质生产生物基化学品的问题 | 第15页 |
| ·纤维素生物质的预处理 | 第15-16页 |
| ·纤维素酶的概述 | 第16-19页 |
| ·纤维素酶的组成 | 第17页 |
| ·纤维素酶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 ·纤维素酶应用概况 | 第18-19页 |
|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概述 | 第19页 |
| ·降低纤维素酶水解生物质成本的途径 | 第19页 |
|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 ·Plackett-Burman 设计 | 第20页 |
| ·最速上升法 | 第20-21页 |
| ·中心复合设计 | 第21-22页 |
| ·响应面分析法 | 第22页 |
| ·固定化细胞 | 第22-23页 |
| ·固定化细胞定义 | 第22页 |
| ·固定化细胞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里氏木霉 Rut-C30 摇瓶产纤维素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5-45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器材和试剂 | 第25-26页 |
| ·试验器材 | 第25-26页 |
| ·药品及试剂配置 | 第26页 |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26页 |
| ·菌株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1页 |
| ·产孢培养 | 第26页 |
| ·孢子收集及计数 | 第26-27页 |
| ·平板培养 | 第27页 |
|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 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27页 |
| ·滤纸酶活(FPA)与 CMC-Na 酶活的测定 | 第27-29页 |
| ·木聚糖酶酶活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单因素优化产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0页 |
| ·Plackett-Burman 设计(PBD) | 第30页 |
| ·最陡爬坡试验 | 第30页 |
| ·中心组合设计 | 第30-31页 |
| ·响应面法分析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 ·不同碳源纤维素酶活曲线 | 第31页 |
| ·添加葡萄糖对纤维素酶活影响 | 第31-32页 |
| ·添加麸皮对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氮源对产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吐温 80 和乳糖添加对产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 | 第33页 |
| ·碳源单因素多水平试验 | 第33-34页 |
| ·氮源单因素多水平试验 | 第34-35页 |
| ·微量元素单因素多水平试验 | 第35-36页 |
| ·无机盐单因素多水平试验 | 第36-37页 |
| ·缓冲液 pH 单因素多水平试验 | 第37-38页 |
| ·装液量单因素多水平试验 | 第38页 |
| ·发酵培养基关键因素的确定 | 第38-40页 |
| ·关键因素接近最优区域 | 第40页 |
| ·最优值的确定 | 第40-42页 |
| ·模型验证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3章 固定化菌种发酵罐小试液体发酵 | 第45-51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器材和试剂 | 第45页 |
| ·试验器材 | 第45页 |
| ·药品及试剂配置 | 第45页 |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45-46页 |
| ·菌株 | 第45-46页 |
| ·培养基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 ·L 发酵罐发酵产酶控制方法 | 第46页 |
| ·固定化菌种 | 第46页 |
| ·酶活力方法测定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固定化菌种 | 第46页 |
| ·发酵产酶过程分析 | 第46-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发酵液酶解生物质的条件优化 | 第51-59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器材和试剂 | 第51页 |
| ·试验器材 | 第51页 |
| ·药品及试剂配置 | 第51页 |
| ·酶液 | 第51-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酶解纤维素生物质的方法 | 第52页 |
| ·生物质降解糖份定性分析 | 第52页 |
| ·生物质降解糖份定量分析 | 第52页 |
| ·玉米芯的预处理 | 第52页 |
| ·最佳反应料液比的确定 | 第52页 |
| ·最佳 pH 的确定 | 第52页 |
| ·每克不同生物质酶解产葡萄糖含量曲线的绘制 | 第52-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温度对糖化过程的影响 | 第53页 |
| ·料液比对糖化过程的影响 | 第53-54页 |
| ·pH 对糖化过程的影响 | 第54页 |
| ·预处理生物质对糖化过程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六种生物质酶解产糖曲线 | 第55-58页 |
| ·讨论 | 第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 ·里氏木霉 Rut-C30 摇瓶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 | 第59页 |
| ·固定化菌种发酵罐小试液体发酵 | 第59页 |
| ·发酵液酶解生物质的条件优化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