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9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2-27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乡镇企业的概念、产生和发展 | 第22-23页 |
·员工流失的定义、分类和成本 | 第23-25页 |
·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勒温的场论 | 第25页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25-26页 |
·人才流失模型Price-Mueller(2000)模型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乡镇企业的作用及员工流失影响分析 | 第27-34页 |
·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27-29页 |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27页 |
·促进农民增收和富裕 | 第27-28页 |
·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 第28页 |
·提高农民素质 | 第28-29页 |
·员工流失的影响分析 | 第29-34页 |
·成本损失 | 第29-30页 |
·政策性机会成本损失 | 第30-32页 |
·客户资源流失 | 第32页 |
·企业形象受损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乡镇企业员工流失因素分析 | 第34-43页 |
·外部经济政策因素 | 第35页 |
·对企业缺乏有效监督 | 第35页 |
·对乡镇企业主管理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 | 第35页 |
·对本土员工缺乏相应的培训 | 第35页 |
·员工自身的因素 | 第35-38页 |
·影响员工流失的中介因素 | 第35-37页 |
·非工作的个人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企业因素 | 第38-43页 |
·企业用人制度的非规范性 | 第38页 |
·企业经营的狭隘家族观念 | 第38页 |
·企业经营的利润目标短期化 | 第38-39页 |
·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不畅 | 第39页 |
·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 | 第39页 |
·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 | 第39页 |
·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 | 第39-40页 |
·企业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乡镇企业存在用人误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政府对策研究 | 第43-47页 |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服务 | 第43-44页 |
·加快企业升级转型,增强人员开发的助推力 | 第43页 |
·完善乡镇企业人员开发地方性政策 | 第43页 |
·构建多层次的员工培训体系 | 第43-44页 |
·完善工会组织和劳动仲裁制度 | 第44页 |
·抓点带面,重点突破 | 第44页 |
·发展中介组织,健全服务功能 | 第44-45页 |
·完善劳动力市场 | 第44-45页 |
·建立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 第45页 |
·全面改革和建构现行的社会管理体系 | 第45-47页 |
·建立统一的国民待遇制度 | 第45页 |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 第45-46页 |
·建立就业公平监督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第六章 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企业对策研究 | 第47-54页 |
·招聘期一充分沟通使得预期风险最小化 | 第47-49页 |
·对应聘者坦诚相见 | 第47-48页 |
·告知企业发展前景 | 第48页 |
·告知员工职业生涯计划 | 第48页 |
·选择适应自身企业文化的人才 | 第48-49页 |
·任职期一风险的规避 | 第49-51页 |
·薪酬制度合理化 | 第49页 |
·合理的晋升空间 | 第49-50页 |
·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50-51页 |
·潜伏期一风险的降低 | 第51-52页 |
·建立人才储备库 | 第51-52页 |
·运用职场法规 | 第52页 |
·辞职期一离职面谈,改善工作 | 第52-53页 |
·辞职后一建立离职人员信息库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