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刑事搜查概述 | 第14-19页 |
一、刑事搜查 | 第14-16页 |
(一) 刑事搜查的基本概念、特征 | 第14-15页 |
(二) 刑事搜查的基本类型 | 第15-16页 |
二、刑事搜查权 | 第16-19页 |
(一) 刑事搜查权的本质属性 | 第16-17页 |
(二) 刑事搜查权存在的法律依据 | 第17页 |
(三) 刑事搜查权的功能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刑事搜查法律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宪政理论 | 第19-22页 |
(一) 公民宪法权利理论与刑事搜查的法律控制 | 第19-20页 |
(二) 有限政府理论与刑事搜查的法律控制 | 第20-22页 |
二、程序正义理论 | 第22-25页 |
(一) 程序正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二) 基于程序正义理论对刑事搜查的法律控制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刑事搜查法律控制的域外考察 | 第25-36页 |
一、西方法治国家控制刑事搜查的法律原则 | 第25-27页 |
(一) 无罪推定原则 | 第25页 |
(二) 法律保留原则 | 第25-26页 |
(三) 法官保留原则 | 第26页 |
(四) 比例原则 | 第26-27页 |
二、西方法治国家对刑事搜查的司法审查措施 | 第27-28页 |
(一) 事前审查措施 | 第27页 |
(二) 事后审查机制 | 第27-28页 |
三、西方法治国家关于刑事搜查程序的启动标准 | 第28-30页 |
(一) 西方法治国家搜查证明标准的具体规定 | 第28-30页 |
(二) 西方法治国家搜查证明标准的确立特点 | 第30页 |
四、西方法治国家关于刑事搜查执行规则的严格限制 | 第30-32页 |
(一) 表明身份与告知义务 | 第30-31页 |
(二) 搜查证的有效期及执行时间限制 | 第31页 |
(三) 搜查中的记录、见证及例外 | 第31-32页 |
五、西方法治国家的无证搜查制度 | 第32-33页 |
(一) 无证搜查的具体情形 | 第32页 |
(二) 无证搜查的实施要件 | 第32-33页 |
六、西方法治国家的违法搜查救济机制 | 第33-34页 |
(一) 普通救济机制 | 第33-34页 |
(二) 宪法直接救济机制 | 第34页 |
七、总结与启示 | 第34-36页 |
第四部分 中国刑事搜查法律控制现状考察 | 第36-43页 |
一、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搜查法律控制的规定 | 第36-37页 |
(一) 宪法关于搜查限制的规定 | 第36页 |
(二) 刑事诉讼法关于搜查的规定 | 第36-37页 |
二、中国刑事搜查法律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 制定法控制刑事搜查法律原则的缺失 | 第37页 |
(二) 刑事搜查司法介入机制的缺失 | 第37-38页 |
(三) 刑事搜查启动标准尚未规定 | 第38页 |
(四) 刑事搜查执行规则的问题突出 | 第38-39页 |
(五) 无证搜查制度存在重大的缺陷 | 第39页 |
(六) 违法搜查救济机制的不完善 | 第39-40页 |
三、《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与中国刑事搜查人权保障问题 | 第40-43页 |
(一)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价值分析 | 第40-41页 |
(二)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与刑事搜查的法律控制 | 第41-43页 |
第五部分 完善中国刑事搜查法律控制的基本构想 | 第43-54页 |
一、控制刑事搜查的法律原则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贯彻 | 第43-44页 |
(一) 控制刑事搜查的有关法律原则和权利在宪法中的确立 | 第43-44页 |
(二) 控制刑事搜查的有关法律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 | 第44页 |
二、司法审查机制的确立 | 第44-46页 |
(一) 对刑事搜查活动的事前授权 | 第44-45页 |
(二) 对刑事搜查活动的事后审查 | 第45-46页 |
三、刑事搜查启动标准的严格规范 | 第46-48页 |
(一) 刑事搜查启动标准在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 | 第46-47页 |
(二) 刑事搜查启动标准的性质 | 第47页 |
(三) 刑事搜查证明标准的认定 | 第47-48页 |
四、刑事搜查适用程序的严格规范 | 第48-50页 |
(一) 搜查证的申请 | 第48-49页 |
(二) 搜查证的签发 | 第49页 |
(三) 搜查证的执行 | 第49-50页 |
五、完善无证搜查制度 | 第50-51页 |
(一) 无证搜查法定情形的增设 | 第50页 |
(二) 对无证搜查具体适用的规范 | 第50-51页 |
六、系统完善的救济机制的确立 | 第51-54页 |
(一) 实体性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51-52页 |
(二) 程序性救济机制的设立 | 第52页 |
(三) 宪法直接救济机制的确立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