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概述 | 第14-23页 |
一、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性质 | 第15-16页 |
(三)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价值取向 | 第16-17页 |
二、刑事证据特权规则与传闻规则的关系 | 第17-20页 |
(一) 程序禁止与证据禁止 | 第17-18页 |
(二) 证明力与证据能力 | 第18-19页 |
(三) 整体性与阶段性 | 第19-20页 |
三、刑事证据特权规则与其他证据规则之间的关系 | 第20-23页 |
(一)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与证据可采性规则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二)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与证据开示规则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三)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一、宪政理论 | 第23-26页 |
(一) 主体自治 | 第23-24页 |
(二) 平等参与 | 第24-25页 |
(三) 隐私理论 | 第25-26页 |
二、程序正义理论 | 第26-30页 |
(一) 刑事诉讼的合乎正义理论 | 第26-27页 |
(二) 刑事诉讼的不完善的程序理论 | 第27-30页 |
三、功利主义理论 | 第30-32页 |
(一) 政策基础 | 第30-31页 |
(二) 利益权衡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比较考察 | 第32-46页 |
一、中国历史上的相关制度 | 第32-34页 |
(一) 亲亲相隐原则 | 第32页 |
(二) 清末修律当中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32-33页 |
(三) 民国立法当中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33-34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34-40页 |
(一) 英国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34-36页 |
(二) 美国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36-40页 |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40-43页 |
(一) 法国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40-41页 |
(二) 德国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41-43页 |
四、俄罗斯与日本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43-46页 |
(一) 俄罗斯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43-44页 |
(二) 日本的刑事证据特权规则 | 第44-46页 |
第四部分 构建中国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具体构想 | 第46-59页 |
一、中国刑事证据规则现状考察 | 第46-49页 |
(一) 刑事证据规则的缺乏 | 第46-47页 |
(二) 刑事证据规则的不系统性 | 第47-48页 |
(三) 刑事证据规则运行的不协调性 | 第48-49页 |
二、中国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缺乏的基本危害 | 第49-52页 |
(一) 裁判权与诉权的失衡 | 第49-50页 |
(二) 控辩双方平等原则的失衡 | 第50-51页 |
(三) 关于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的恶化 | 第51-52页 |
三、构建中国刑事证据特权规则的具体构想 | 第52-59页 |
(一) 关于刑事证据特权的事项范围 | 第52-54页 |
(二) 关于刑事证据特权的效力限制 | 第54-55页 |
(三) 关于相关规则的配套规定 | 第55-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注释 | 第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