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篆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7页 |
| 第一章 以金石学为背景的学术与艺术交游 | 第17-42页 |
| 第一节 赴京之前(1829—1862) | 第17-27页 |
| 一 少年时期 | 第17-18页 |
| 二 缪梓幕府 | 第18-22页 |
| 三 避难温闽 | 第22-27页 |
| 第二节 京浙时期(1862—1872年) | 第27-39页 |
| 一 金石学研究 | 第27-33页 |
| 二 篆刻交流 | 第33-37页 |
| 三 科场困踬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宦游江西(1872—1884年)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印学思想 | 第42-56页 |
| 第一节 合浙、皖两宗为一 | 第42-47页 |
| 第二节 "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 | 第47-49页 |
| 第三节 印林无等等咒 | 第49-52页 |
| 第四节 "雅"与"俗"的结合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三章 篆刻作品风格分析 | 第56-79页 |
| 第一节 作品分期与风格类型 | 第56-62页 |
| 一 早期:浙派风格 | 第56-58页 |
| 二 中期:出入皖浙 | 第58-60页 |
| 三 成熟期:印外求印 | 第60-62页 |
| 第二节 篆法的渊源与个性化 | 第62-65页 |
| 第三节 刀法的融合 | 第65-69页 |
| 第四节 章法的整体意识 | 第69-71页 |
| 第五节 边款的开创性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附录一:赵之谦篆刻以及书法作品图录 | 第82-104页 |
| 附录二:胡钁篆刻作品图录 | 第104-105页 |
| 附录三:吴昌硕篆刻作品图录 | 第105-109页 |
| 附录四:齐白石篆刻作品图录 | 第109-116页 |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