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以东北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3-14页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国内外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7-34页 |
第一节 国内外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17-24页 |
一、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二、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践考察 | 第24-30页 |
一、欧美国家的文化与经济增长 | 第24-25页 |
二、日本经济波动的文化影响 | 第25-27页 |
三、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文化制约 | 第27页 |
四、我国江浙文化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 第27-29页 |
五、我国岭南文化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理论研究评价与实践总结 | 第30-34页 |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评价 | 第30-31页 |
二、国内外实践发展的总结 | 第31-32页 |
三、地域文化的区域经济效应论题的提出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基础理论 | 第34-54页 |
第一节 文化及其基本属性 | 第34-40页 |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 第34-36页 |
二、文化的基本属性 | 第36-40页 |
第二节 地域文化概念及内涵 | 第40-43页 |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 第40-41页 |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 第41-42页 |
三、地域文化的类型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43-49页 |
一、文化经济学理论 | 第43-45页 |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45-46页 |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46-47页 |
四、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47-48页 |
五、知识经济理论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 第49-54页 |
一、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 第49-50页 |
二、阿罗的“干中学”模型 | 第50页 |
三、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 | 第50-51页 |
四、基于文化向度的空间经济增长模型 | 第51-52页 |
五、文化禀赋与经济绩效分析框架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54-72页 |
第一节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体 | 第54-56页 |
一、文化要素对经济的影响 | 第54-55页 |
二、影响区域经济的地域文化层面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受制于地域文化的区域经济客体 | 第56-58页 |
一、区域产业结构 | 第56页 |
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56-57页 |
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 | 第57-58页 |
四、区域经济系统结构 | 第58页 |
第三节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媒介 | 第58-61页 |
一、个人及家庭 | 第58-59页 |
二、企业与企业家 | 第59-60页 |
三、地方政府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61-72页 |
一、地域文化影响个体经济意识与行为 | 第61-63页 |
二、地域文化影响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 第63-65页 |
三、地域文化影响区域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65-67页 |
四、地域文化影响劳动供给与人力资本 | 第67-69页 |
五、地域文化影响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 第69-71页 |
六、地域文化作用于经济活动的软环境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地域文化的经济效应分析与评价 | 第72-97页 |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72-76页 |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 第72-73页 |
二、企业家精神的测度 | 第73-74页 |
三、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 第74-76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76-83页 |
一、人力资本的文化内涵 | 第76-77页 |
二、人力资本的测算 | 第77-81页 |
三、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核算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83-91页 |
一、文化资本的内涵 | 第83-84页 |
二、地域文化资本的估计 | 第84-87页 |
三、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 第87-91页 |
第四节 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91-97页 |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91-93页 |
二、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93-95页 |
三、文化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 第95-97页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概论 | 第97-112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 第97-104页 |
一、早期的渔猎—农耕—游牧文化 | 第97-98页 |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 | 第98-99页 |
三、封禁政策解除后的移民文化 | 第99-101页 |
四、沦陷时期的日俄殖民文化 | 第101-102页 |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业文化 | 第102-103页 |
六、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创新文化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104-105页 |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 第104页 |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包容性 | 第104页 |
三、东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 第104-105页 |
四、东北地域文化的整合性 | 第105页 |
五、东北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 第105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域文化存在的问题诊断 | 第105-108页 |
一、文化根基与文化底蕴瘠薄 | 第105-106页 |
二、文化发展的不完全和不成熟 | 第106页 |
三、缺乏商品意识和创业意识 | 第106-107页 |
四、文化思维重感性而轻理性 | 第107页 |
五、“官本位”思想严重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解析 | 第108-112页 |
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 第108-109页 |
二、多元民族融合的聚集区 | 第109页 |
三、传统的小农意识的束缚 | 第109-110页 |
四、高度完善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效应 | 第112-136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12-127页 |
一、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112-120页 |
二、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120-127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127-130页 |
一、激励机制 | 第128页 |
二、导向机制 | 第128-129页 |
三、渗透机制 | 第129页 |
四、规范机制 | 第129-130页 |
五、创造机制 | 第130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应 | 第130-136页 |
一、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130-132页 |
二、地域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132-133页 |
三、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133-134页 |
四、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 第136-146页 |
第一节 地域文化转型与优化的目标 | 第136-137页 |
一、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 第136页 |
二、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 第136页 |
三、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136-137页 |
四、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 | 第137页 |
五、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137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域文化转型与优化对策 | 第137-141页 |
一、解放传统思想禁锢 | 第137-138页 |
二、制定完善的文化发展战略 | 第138页 |
三、接纳外来优秀文化 | 第138-139页 |
四、大力发展创业文化 | 第139-140页 |
五、加强区域文化创新能力的培育 | 第140页 |
六、重视基础教育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基于新型地域文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 第141-146页 |
一、培育植根于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经济意识 | 第141-142页 |
二、加快企业文化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142-143页 |
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143-144页 |
四、发展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 | 第144页 |
五、基于地域文化的区域旅游业发展 | 第144-1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6-147页 |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7-148页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后记 | 第155-15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