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本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第2章 异化消费及其弊端 | 第20-41页 |
| ·异化消费的产生 | 第21-22页 |
| ·形成异化消费的原因 | 第22-27页 |
| ·消费方式中的不合理因素带来异化消费 | 第22-23页 |
| ·媒体的宣传带来异化消费 | 第23-24页 |
| ·国家政策的导向带来异化消费 | 第24-25页 |
| ·劳动的异化带来异化消费 | 第25-26页 |
| ·产品种类和样式的多样化带来异化消费 | 第26-27页 |
| ·异化消费的表现形式 | 第27-30页 |
| ·过度消费 | 第27页 |
| ·炫耀消费 | 第27-28页 |
| ·奢靡消费 | 第28-29页 |
| ·符号消费 | 第29页 |
| ·时尚消费 | 第29-30页 |
| ·异化消费的弊端 | 第30-40页 |
| ·异化消费带来人文主义危机 | 第30-35页 |
| ·异化消费带来社会危机 | 第35-36页 |
| ·异化消费引起生态主义危机 | 第36-39页 |
| ·异化消费带来经济危机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走出异化消费的指导思想 | 第41-52页 |
| ·科学发展观是走出异化消费的指导思想 | 第41-45页 |
|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 第42-43页 |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第43页 |
|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 第43-44页 |
|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第44-45页 |
|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走出异化消费的价值目标 | 第45-47页 |
| ·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 第45-46页 |
|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第46页 |
|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 第46页 |
|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 第46-47页 |
| ·适度原则是支持走出异化消费的理论依据 | 第47-49页 |
| ·适度原则 | 第47-48页 |
| ·现实中的适度原则 | 第48-49页 |
| ·中国传统的崇俭抑奢的美德是走出异化消费的伦理基础 | 第49-51页 |
|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崇俭美德 | 第49-50页 |
|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不为物欲所囿的美德 | 第50页 |
|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适度的美德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合理消费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52-62页 |
| ·合理消费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52-53页 |
| ·合理消费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53-61页 |
| ·合理消费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53-54页 |
| ·合理消费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54-56页 |
| ·合理消费有助于促进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 第56-57页 |
| ·合理消费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57-59页 |
| ·合理消费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从异化消费到合理消费的途径 | 第62-69页 |
| ·建立合理的消费观 | 第62-65页 |
| ·合理的消费观 | 第62页 |
| ·提倡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建立公平的消费观念 | 第62-64页 |
|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消费荣辱观 | 第64-65页 |
| ·用经济手段抑制异化消费的进程 | 第65-66页 |
|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抑制异化消费的进程 | 第65页 |
| ·价格杠杆抑制异化消费的进程 | 第65-66页 |
| ·提高科技水平研究和开发可持续性产品 | 第66-67页 |
| ·对可持续性产品的理解 | 第66页 |
| ·可持续性产品是以科技抑制异化消费 | 第66-67页 |
| ·改变评价标准从对事物数量的关心到对质量的关注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