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失效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3-14页 |
第2章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历史沿革与政策效果 | 第14-24页 |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历史沿革 | 第14-17页 |
·起步突破阶段(1978至1991年) | 第14-15页 |
·整顿市场阶段(1992至1995年) | 第15-16页 |
·促进协调阶段(1996至2002年) | 第16-17页 |
·深度调控阶段(2003年至今) | 第17页 |
·当前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效果分析 | 第17-23页 |
·调控的目标选择 | 第17-18页 |
·调控的政策工具 | 第18-19页 |
·调控的效果评价 | 第19-20页 |
·政策失效的表现 | 第20-22页 |
·政策失效的危害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24-34页 |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利益主体 | 第24-25页 |
·中央政府 | 第24页 |
·地方政府 | 第24-25页 |
·开发商 | 第25页 |
·社会大众 | 第25页 |
·由地方政府行为导致的政策失效 | 第25-29页 |
·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 | 第26-27页 |
·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角色的思考 | 第27-28页 |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利益博弈导致的政策失效 | 第28-29页 |
·由开发商行为导致的政策失效 | 第29-32页 |
·信息不对称下的开发商行为 | 第29-30页 |
·开发商对地方政府寻租合谋导致的政策失效 | 第30-32页 |
·由社会大众行为导致的政策失效 | 第32-33页 |
·非理性预期下的社会大众行为 | 第32页 |
·社会大众与开发商房价博弈导致的政策失效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的治理模型分析 | 第34-47页 |
·地方政府激励不足的一个治理模型 | 第34-39页 |
·模型运用的理论 | 第34-35页 |
·模型的假设及构建 | 第35-37页 |
·模型的分析及结论 | 第37-39页 |
·开发商寻租合谋的一个治理模型 | 第39-43页 |
·两主体博弈均衡分析 | 第39-40页 |
·三主体博弈均衡分析 | 第40-43页 |
·社会大众非理性决策的一个治理模型 | 第43-46页 |
·模型运用的理论 | 第43页 |
·一次性期权博弈均衡分析 | 第43-44页 |
·多次重复期权博弈均衡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的治理对策 | 第47-51页 |
·完善地方政府的契约治理 | 第47-48页 |
·平衡中央地方利益分配,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 第47页 |
·改进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注重社会民生效益指标 | 第47-48页 |
·转变地方政府经济职能,防止行政干预过度 | 第48页 |
·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管 | 第48-49页 |
·加强信息披露力度,削弱开发商信息优势 | 第48页 |
·设立独立监督机构,实施第三方治理 | 第48-49页 |
·加大开发商的违规处罚,减少其寻租收益 | 第49页 |
·合理引导社会大众的投资消费需求 | 第49-50页 |
·建立市场预警系统,引导公众理性投资 | 第49页 |
·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防止过度超前消费 | 第49-50页 |
·开征差别化物业税,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